2025年浙江省“百姓学习之星”① | 郑云海
无声匠心雕出乡村共富花
时间:2025-09-23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郑云海是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白鸟村村民,6岁因意外导致听力三级残疾,依靠助听器交流。凭借勤学苦练,2023年荣获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食品雕刻项目金牌。在食品雕刻技艺上取得不凡成就和回馈社会的公益行动,被评为“杭州工匠”“最美浙江人·最美残健引领者”提名奖,还成为杭州亚运会火矩手;2024年荣获“杭州好人”称号。郑云海租用本村农民房创办“云端厨艺工坊”,开启食品雕刻创业之路。作为国家二级烹饪技师,他不仅是西湖区双浦镇社区学校“浦韵工匠郑云海工作室”团队领衔人,还是多所高职院校兼职技能教师。他助力浙江欠发达地区学员培训,还带领“移动匠坊”团队,通过抖音等平台云课堂教学,去全国各地授课,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一朵南瓜花赢得国际金奖来

刻苦学艺,萝卜唤醒少年梦。初三毕业那年,郑云海在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校园开放日与食品雕刻不期而遇。胡萝卜雕琢的凤凰展翅欲翔,“心里美”萝卜盛开的牡丹仪态万千,食材经匠人之手幻化成艺术品,少年听见了梦想破土的声音。兴趣引导,郑云海拿起雕刻刀,却发现前路布满荆棘。雕刻月季,花瓣层次误差要控制在0.1毫米,花芯弧度更需历经上百次失败才能精准把握。残损的萝卜花填满宿舍垃圾桶,创可贴成为手指第二张皮肤,他不知疲倦在深夜台灯下反复钻研。恩师李小明发掘了郑云海的潜力,开启了对他的严苛训练。别人在周末休闲放松,郑云海在零下5℃的操作间一雕就是八个小时,手指被冻得通红;春节阖家团圆时,他守在工作室,对照《芥子园画谱》钻研,把《牡丹亭》的诗意融入冷盘。2022年“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国内选拔赛”,他凭借《荷塘月色》夺冠。48种食材、1314片花瓣,藏着“一生一世”的浪漫匠心,这是对传统美学的致敬。

创新面塑,南瓜纹征服众评委。2023年法国赛场,郑云海克服因不同特性的食材困难,创新中国传统“面塑”工艺,制作巴黎奥运会吉祥物Phryge。

他用食用糯米粉混合天然植物凝胶制成高延展性面团,通过温度调控形成5种不同硬度层次。先以最柔软的面团为基础,轻柔地塑出Phryge(弗里吉)圆润的身形轮廓。接着运用硬度稍高一层的面团,通过巧妙的按压与雕琢面部细节,让弗里吉的神情栩栩如生。最后选用硬度适中的面团,用特制的工具细致地刻画出流畅且富有韵律的线条,使其完美贴合奥运的活力主题。

郑云海使传统非遗“面塑”焕发奥运美学生命力,让残疾匠人的触觉优势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破壁密码,非常震撼。搭配他特制竹刀和书法“飞白”技法,将南瓜纹理化作凤凰尾羽,惊艳全场,荣获国际金奖。从职校实训室到世界冠军领奖台,郑云海带着满手刀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用行动诠释,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次努力学习与坚持不懈后的绚烂绽放。

一股助学风掀起村社食雕热

刻刀生花,美育叩开百姓门。2021年郑云海在家乡上白鸟村98号租用农民房,创办“云端厨艺工坊”。疫情期间他带领村民学习果蔬雕刻技艺,为村民打造“农家五星级厨房”。村民沈思远握着3号弧形雕刀的手仍在发颤,刀刃在胡萝卜表面划出歪斜的纹路。“手腕下沉15度,像梳玉米须那样逆纹走刀。”郑云海将助听器调到教学档,指尖轻点她发力的肘关节。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她砧板上堆积的萝卜碎屑记录着蜕变:从最初切坏27根胡萝卜才雕出月季雏形,到如今能用南瓜刻出镂空钱塘江潮纹。春节期间村民用学到的果蔬雕刻作品招待客人倍有面子。渐渐在双浦镇及周边100余村社掀起学习食雕的热潮。食品雕刻课程不仅丰富村民餐桌,还提升美学文化生活,村民郑荣林用面塑雕刻一副“西子赏荷图”,美丽的西子姑娘,背靠假山,蹲着荷池边,满怀喜悦欣赏盛开的荷花,此雕塑受到家人朋友的大赞,实现"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育目标。

匠心育苗,职教锻造传承链。2021年郑云海“云端厨艺工坊”开始为乡村孩子打造“食雕童趣乐园”,孩子们稚嫩小手握着塑料刻刀,将白色萝卜蜕变成跃动的小兔、绽放的牡丹;让苹果化作星空下的城堡,冬瓜变作憨态可掬的花篮。孩子们在雕刻中不仅锻炼指尖精细动作,更在果蔬清甜气息里领悟“万物皆可造”的创意哲学。2022年3月郑云海被聘为西湖区双浦镇社区学校“浦味食坊郑云海工作室”驻校指导,普惠社区居民学习果蔬雕刻技艺。他与西湖职高、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亲自担任“果蔬创艺课”专业指导,每周两节食品雕刻课成为100多名学生的“工匠摇篮”。他的课程以“观察—拆解—重雕”为主线,学生从雕刻胡萝卜几何体进阶到创作瓜果微景,定期举办“小匠人作品展”。他将学生优秀创意转化为文创产品,让工匠精神在刻刀与果蔬的碰撞中萌芽。同时担任区残联就业指导特聘专家,培养特殊学员300余人,为杭城餐饮行业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片云课堂铺就乡村共富路

移动匠坊,培养人才激活乡土经济郑云海工作室因为直播教学声名远播,吸引辽宁、西安等全国各地区学员跨省求学。“云端工坊”二楼集体宿舍免费住,学员吃郑妈妈烧的家常饭菜,在一楼工作室学习食品雕刻技艺。“免费食宿+手把手教学”模式,使欠发达地区学员人均学习成本降低83%。他依托国际赛事打造人才品牌,其中齐江、唐家康、洪宇皓三位学员在郑云海指导下斩获中国国际烹饪赛事三块金牌。金牌学员技术服务溢价达行业均价的2—3倍,形成“培育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村”共富模式。他携团队跨越8省打造17个“移动匠坊”,将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融入食材创作之中,创新开展教学活动。如在西安新纪元烹饪学校教学生用土豆雕刻兵马俑纹样,在辽宁省职业技术学院带领学员以鱿鱼模拟松柏枝干,将地域文化注入食雕创作。他的技术结对不仅传授学艺,更串联“技艺学习+当地食材”产销链,实现“一技兴一业”,累计培养667名骨干,带动超2万人就业。

直播课堂,无界学习普惠乡村共富。2021年,郑云海通过自学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技艺,开启“云上课堂”教学。如今“郑云海”抖音账号化身食品雕刻技艺放大器:抖音视频教学、抖音直播、钉钉直播,实现24小时云教学全覆盖。他的食品雕刻课程体系兼顾普惠与进阶:基础免费“青铜课”和进阶付费“王者课”。基础“青铜课堂”从图纸设计到传授基础刀法,助力像安徽残疾青年小威等无数人在云端独立完成首件作品。付费“王者课”揭秘星级酒店美学,如辽宁的学员吴俣皞学会油酥雕刻后,“移动匠坊”团队远程指导其开发酥油雕花产品,每月向沿海地区五星级酒店输送200余件定制作品。吉林省四平市的学员学习食品雕刻技术后,开抖音号“四平食雕无极团长”直播授课,粉丝达36.7万,惠及无数屏幕前观众。“浙江残联”抖音号播放郑云海食品雕刻的视频,粉丝满屏弹幕,获338.2万赞。网络技术赋能郑云海食品频雕刻技艺学习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以“云端学习为纽带、文化赋能为特色、产业链整合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模式。

从西湖区白鸟村农家小院到国际金奖舞台,从“移动匠坊”到杭州亚运会冷餐台,郑云海以“线下造血+云端输血”双轨模式铺就开共富之路。食品雕刻成为共富引擎,掀起乡土美学振兴乡村的浪潮。这位世界冠军以刀为笔,谱写“学习无界,乡村共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