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改进中职数学教学,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10月9日上午,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成功举办了以“数字赋能的课堂教学创新应用”为主题的中职数学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王建子老师带来了一节题为《弧度制》的公开课。王老师以“为何要为圆量身定制一把尺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角度制的局限,自然引入弧度制的概念。课堂上,她巧妙运用几何画板实时演示弧长与半径的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弧度”的本质;学生通过绳子与圆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1弧度”角的形成过程,深化对“弧度是弧长与半径比值”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在巩固环节,学生通过进行弧度与角度的即时换算练习,教师针对典型错误进行精准讲评。课后任务中,王老师还设计了与专业相关的扇形计算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机械等职业场景,初步实现“学以致用”。
本次教研活动根据市区级课堂评审的要求,特别设计了《课堂观察表》,从“智能教学设计”“课堂交互与评测”“个性化学习支持”“生成式AI创新应用”四个维度,对课堂进行系统性观察。在朱为强老师主持的评课环节中,与会教师围绕“课堂观察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首先肯定了王老师课堂的亮点:“用几何动画演示弧长与半径的关系,这个设计很直观,学生一看就懂,比我们过去在黑板上画图要方便多了。”观察AI的应用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弧度是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量纲的实数”这一核心思想,而不仅仅是记忆换算公式,还要思考既然已经学过角的第一单位“度”了,为什么还需学习角的第二“弧度”单位。
一位资深教师坦言:“我担心学生光顾着看屏幕上的动画,自己不动脑子想了。比如那个1弧度的形成,学生自己用绳子比划一遍,印象可能更深。技术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过程。”老师们特别强调:弧度制跟机械、编程怎么结合,这个方向是对的。学生知道了学这个有用,才会更愿意学。AI如果能多生成一些这类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价值就更大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大家一致认为,信息化的融入应服务于数学本质,教师应成为“AI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思维的引导者”,避免技术替代思考,强调在数学探究中深化概念理解。
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刘华西在总结时指出,今天的讨论很实在。我们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技术融合,而是要根据学情,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概念的本质讲透。下一步,我们希望集思广益,建立一些实用的AI教学资源库,减轻每位老师的备课负担,让大家能把好技术真正用进日常课堂里。
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朱孟妍老师以《基于一元线性回归的中职数学建模职业场景化重构》为题,分享了“三阶贯通·双链赋能”的教学实践。她通过“Excel数据筑基—Python模型建构—Matlab算法溯源”的阶梯工具链,打通“工具链—素养阶”双路径,成功将数学建模融入健康管理、久坐预警等真实职业场景,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据素养与职业认同。
最后,温州市龙湾区研训员陈育文作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新教师在本次活动中承担开课、说课和经验分享的积极态度。鼓励新教师“多学习、多提问、多研磨”,不断尝试新的技术或教学模式,并积极寻求支持与合作,
在集体智慧中成长。她希望数学教研组继续发挥优势,做好日常校本研修,多开展基于AI的接力式同课异构与切片研讨,共建专业成长共同体。她认为中职数学的教学应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教师应善于利用校园、生活和社会真实问题,创设情境,指导学习任务。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心态,打破学科局限,走向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思维与适应AI时代的核心能力,实现真正的课堂翻转。(严丹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