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交流共谋发展、师徒结对个性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近日,东西部协作的乐章再次在东钱湖畔悠扬响起。
正值宁波市“新课程・新课堂・新技能”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开展之际,凉山卫生学校与越西职业技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走进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不仅增进了三校间的深厚情谊,也推动了东西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互通共享与经验互鉴,为携手提升育人质量注入新动能。

三校交流:“将情谊转化为前行自觉动力”
22日,凉山卫生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同和,越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将毅、副校长李飞平及两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老师走进学校,举行甬凉校际协同发展交流会。学校副校长林学伟、陈洁、董立毅,党政办主任陈引芳、技能处主任史锴、培训处主任卢昌松,护理教研组长李兆晶及护理、旅游专业相关教师共同参加座谈。
会上,学校副校长陈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重点分享了在专业建设、高考成绩、技能大赛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她表示,此次交流为三校搭建了互学共进的平台,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合作,也诚挚期待兄弟学校给予更多指导与支持。
今年是学校与凉山卫生学校开展结对帮扶的第四年。四年来,两校携手同行,情谊深厚。吴同和在回顾合作历程时感慨良多:“通过多次交流与帮扶,在专业发展、师资提升、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份成长,离不开宁波学校的倾力支持,我们心怀感恩,更将这份情谊转化为奋发前行的自觉动力。”
随后,三校围绕护理、旅游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了分组交流,深入探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训教学等议题。现场气氛热烈,交流富有成效。

师徒结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内心充满力量”
今年8月,宋晓玲老师从大学毕业,正式成为越西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新教师。作为该校首位且目前唯一一位旅游专业的在编教师,她既感到光荣,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陌生的专业建设任务以及即将到来的大赛挑战,宋老师坦言:“时有些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今年12月,她将指导学生参加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师生职业技能大赛,备赛压力让她一度信心不足。“说实话,我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辜负学校的期望。”
就在此时,一束光悄然照进了她的教育之路——学校为她安排了一位来自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的“师父”:梅一老师。梅老师是旅游专业骨干教师,拥有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一、二等奖。
此次通过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机制,两位跨越山海的教师结为了师徒。同为旅游专业教师,面对相似的学生群体和教学情境,两人在专业发展、课程设计、学生管理等方面有着高度契合的交流基础。宋老师抓住机会,将自己在备赛选题、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困惑一一提出。梅老师耐心倾听,结合自身经历,逐项给予细致指导。

左:宋晓玲老师,右:梅一老师
“技能比赛,选题和方案是关键,要抓住评分要点,突出亮点,才能为比赛开一个好头。”梅老师不仅分享了备赛策略,还鼓励宋老师把参赛当作成长契机:“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反复磨课、主动听课、持续反思等方式不断精进。”
在班级管理方面,梅老师建议年轻教师既要保持热情与活力,也要注重原则与公平,做到严而有爱、亲而有度。“年轻老师更容易和学生建立情感连接,这是优势,要用好这份共情力。”
交流结束后,两人还实地观摩了铺床操作区和餐桌摆台技能训练现场。
据悉,学校教师鲍丹阳正在越西职业技术学校支教,自宋老师入职以来,便主动给予她全方位的帮助。
“现在,线上有梅老师指导,线下有鲍老师陪伴,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内心充满了力量。”宋老师感激地说。
此次师徒结对,不仅是技能与经验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接力。未来,两地老师还将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持续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交流与帮扶,让这束跨越山海的教育之光,照亮更多职教学子的成长之路。(吴彦 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