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汤小友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一、转变观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坚持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本,促使学生兴趣爱好的培植与个性特长的形成;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具有多元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宽松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教书,不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努力做到“教会、会教”,帮助学生做到“学会、会学”。
3.树立新的教育观
目前的教育要由封闭式转型为开放式;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传授式转型为创新教育: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崇尚差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
二、专业设置
1.现状:“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
许多职业学校依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办学,“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具有普遍性)。这样可以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但这样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不利,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它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所以这种封闭的,不补充新鲜活力的办学,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必将失去市场竞争,更无以做到“以生为本”。
2.合理设置专业
牛津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大学,其重要的一点在于牛津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阻隔,使牛津大学施以社会最需要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更需要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专业知识要宽泛。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定向,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三、实行“弹性学制”和“双元制”
1.实行“弹性学制”
近年来,职业学校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成绩悬殊惊人,传统学制已经暴露许多弊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个体较大的差异性﹑专业的特殊性和现实的复杂性。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解决传统学制下产生的问题,弹性学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切合学生实际,“量体裁衣”,真正体现:制度为人的实际发展服务,有效地化解许多传统学制引发的矛盾。使所有学生都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时机和时限,最大效率地发展自己。
2.实行“双元制”
现如今,职业学校教学与实习分段实施,两者几乎被割裂开来,许多学生参加实习以后发出感慨:教学与实习相脱离;书本与实践“不搭噶”;学校与企业相封闭。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矛盾。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下,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实行“双元制”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标准方面存在的“剪刀差”、学习与实习环节存在的“时间差”、学校与企业制度上存在的“空间差”。
四、“人性化” 教育
1.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缺乏“人性化”
某职业学校规定:学生第一次被发现喝酒即给予记过处分,第二次被发现即开除,校方还扬言一年开除一百名这样的学生,以杜绝学生喝酒现象。我以为:校方没有“教其改过,而只追求结果”(学生的妥协)。据我所知,不少职业学校对学生管理都有“杀手涧”。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教育和管理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是否允许别人犯错误?!列宁说:“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
2.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当教育方法和方式
现如今,在职业学校,老师明着体罚学生已经少见,但变相的体罚或不当的惩罚却比比皆是:
罚抄,罚站,罚“谈心”,罚迟归,罚劳动;
训斥,歧视,疏远,冷漠学生;
安排特定的座位:后排,偏排,或“眼皮底下”;
冷嘲热讽,小题大做,请家长到校。
这些做法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淡漠了情感和人格的陶治,用机械的,僵化的方式去“训练”和“控制”学生。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还会影响性格,正如戈登.德莱顿和珍尼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羞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负罪感。”
3.创设和谐的环境
和谐的环境需要教师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心比做荷叶上的露珠,需精心呵护。即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要在真诚中给学生“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五、“个性化” 教育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所以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教育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发展学生的潜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不要急于发表导向性意见,不要予以一锤定音的裁决,而是进行富于启发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各有禀性天赋,各有不同的情趣爱好,现代教育要正视学生的个性,教育活动中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发展其兴趣爱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六、人文教育
1.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失落
工业革命后,科学理性一路高歌,而以关注人的心灵信仰和人生意义为己任的人文精神日益萎缩,在教育上,表现为科学教育的盛行,人文教育的衰落。
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标,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历史、文学、地理、宗教等知识的传播;通过鉴赏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摄影等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气质。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灵魂。功利主义教育的取向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的霸权,丧失了对人自身的关怀,而关注社会的需要,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才”的教育,教育目的是教“分”而不是教“人”。职业学校发展重点放在技术教育上,人文学科被边缘化,职业学校追逐一个个的热门专业,没有哲学﹑文学﹑伦理学,人文精神的贫乏和人文教育的脆弱日益严重。
2.职业学校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
一切思想强迫,语言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投入的理解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民主,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如同一丝春雨,传递着温情;老师要学会激励,激励如同一剂良方,唤醒学生的自强不息。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展现人格魅力,职业教育要“以生为本”,首先要尊重人格和尊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成长空间,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
七、“个别化”教育
1.班级授课制自身的局限
我们在舆论上宣扬,“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实际行动上,我们却强调统一标准,统一进度,教学采用同一模式,考试和评价采用同一尺度,关注生命的差异何以体现?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何以体现?“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我们做到了吗?没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太大,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相差甚远,同步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难以对每一个学生作出适宜的切实指导。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一节课适合每一名学生,长此以往招致划一化,不能培育个性丰富的人。这是班级授课制自身的局限,班级授课制特点,注定教学只能面向多数人,必然有少数人会成为班级授课制的牺牲品。而目前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成效又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既如此,我们应该变通一下,在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不变的前提下,辅以个别化教育形式。
2.“补课”和“家教”是医治“顽症”的良方
如果我们改为每天上午四节必修课,下午一节必修课,下午第2节和第3节为选修课时间,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但对必修课上,因基础薄弱而影响学习的同学,应动员他们先“补课”。补课中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和放慢进度,易于基础差的同学理解消化,如果补课课堂上还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辅以“家教”形式,因为一教一形式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学生智力正常),除非家教老师不称职(不堪为师,则另择高明)。吾以为:选修课学生自主择班是对必修课固定编班形式的补充和完善。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补课和家教更是对学习有困难同学的真实帮助,“家教”是最能体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因为它是对个体最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也是最适合个体的教育,因此它的收效也是快的。殊不知?任何学生都得有精神寄托,学习上没有乐趣,作为学生必感空虚,压抑久了必然使他人格扭曲。一点不懂的课堂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吗?这样的课还有教育功能吗?!他们终日学无所获,“被挫伤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人基础太差,学习就会成为他的包袱,这时我们用补课或家教的形式帮助他补起缺失的基础,重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远离度日如年的感觉,试问,这是“增负”还是“减负”呢?补课和家教为何屡禁不止?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对于补课和家教我们应去引导和规范,趋利避害,让他们发挥更大的效用。我们反对每天8节课后再设的补课,反对每个双休日全天候的补课,我们不赞成每晚都有的家教,我认为恰倒好处的补课和家教是“有的放矢”,不是“增负”而是“减负”。补课和家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需要“补课”。它是尊重现实,尊重差异,“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