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西湖职高计122班 鲁安
夏日的呼吸,愈来愈浓。一枝枝粉红,在一片水汪汪的碧绿中屹立,我站在凉风中,看着绯红的霞,任游思绪游走在荷边。
老家的门前有着一望无际的荷花,我眺望荷塘里那一枝枝荷箭,舒展成了一朵朵荷花,我也随着门柱上的刻痕成长。
很多人不知道天池村,但知道荷花坪,缘于这片荷。有次站在家门口,有路人来问,我随手一指,才发现我已经对它如此熟悉。看着远去的身影,闻着空气中淡淡的清香,内心的愉悦和自豪迅速蔓延。那时,还不知道这些情绪从何而来,又因何而生。
后来,我来杭州读书。这个大城市有着大型的商场,综合超市,西湖边的游人如织;有着音乐喷泉、咖啡蛋糕,仿佛最美不过如此。可我心里总有着深深地不安:每个十字路口都是匆忙的脚步和面无表情的脸,拥挤的人群和冰冷的高楼,还有那无休止的等车、换车、遇见、错过……
这些都让我无时无刻不怀念那片闲逸、舒缓甚至有些懒散、有些落后的土地。
有时我站在马路边,闭上双眼,那片荷塘中的一枝一叶就会被拉至眼前:她们傲然探出碧波,舒展着粉白镶红的花瓣,一任蝴蝶蜻蜓穿行在金黄色的花蕊;那如伞如盖的荷叶,簇在一起,组成一泓碧海,守护着那些娇花;还有残留着的雨水冲刷后的水珠……以前怎么也读不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不明白怎么它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现在似乎慢慢地懂了,也开始能体会赵新建那工笔画里细细密密的线条。古人和新人笔下的荷花,让我有时也会兴起描摹,但终是觉得羞于出手,便急急揉成一团。
而荷花作为背景,总有个年老的身影在心里挥之不去。夕阳西下,外婆总会搬个小板凳,靠在留满斑驳记忆的木门上风一阵阵吹来,撩起她耳边一小撮白发。外婆就这样一直望着远方,好像没有焦距,却又似乎能看穿一切。“赏荷品莲,绝对是清凉消暑的好事”,外婆总会叨叨着这句,在薄光中发音特别清晰。现在每每想起,即使在40多度盛夏的城市里,也会觉得像吃了冰淇淋,清凉,通透。
偶尔和同学聊起有什么特长,我随口说出剥莲子,穿莲子心,引得几个小伙伴哄得一阵笑。那时我才突然明了,原来家乡那片荷花塘,在我心里已经生了根,发了芽。而我的外婆呢?她只留在了记忆里的那片荷塘。
行走在西湖边,遇到了卖莲子的小贩,我总会花上三块钱买一个脆嫩嫩的莲蓬。站在路边,慢慢地剥,我剥的不仅仅是莲子,更是对那片花和对她的深深思念。(指导老师:沈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