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一对名校毕业生不当白领当起修脚师
时间:2014-08-15 来源:燕赵都市网
在定州有一家“孟氏修脚店”,主人是一对80后的小夫妻,而且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2009年,孟辉和妻子王亚华辞掉工作,到北京学习修脚技术,2012年二人回到定州老家,开了一家小修脚店。“大学生,整天修脚,书都白读了。”对于别人的质疑,两人早已司空见惯。改良药物,创新技术,义务为老人修脚,夫妻俩用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大学生修脚没什么丢人的,能给人带来健康,就觉得这个职业很有意义。”孟辉笑着告诉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
孟辉夫妇准备去公园义务修脚
选择:不当白领,大学生当起修脚学徒
2006年,孟辉从洛阳理工学院毕业,在一家制药公司做经理助理,工作稳定,收入颇丰。就在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孟辉的叔叔给他打来电话:“来北京学习修脚吧,继承咱们家的祖业。”孟辉告诉记者,“孟氏修脚”是家里祖传一百多年的老手艺,一家老小人人都会些修脚的功夫。在家庭环境影响下,孟辉拿起修脚刀来也是有模有样。孟辉的叔叔是这项手艺的继承人,一直想把修脚的手艺传给天赋极高的孟辉。
“绝不可能”,这是孟辉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念头。孟辉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工作。“让一个大学生天天摆弄别人的脚丫子?会被人笑话的。”孟辉怎么也理解不了叔叔的想法。
孟辉说,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有4500多元,在同学中收入算高的。孟辉的妻子王亚华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当时在天津一家医院做护士,对于孟辉去做修脚徒也极力反对:“心里总接受不了,放着好好的工作,干嘛要去修脚伺候别人。”
孟辉心里一直解不开这个结,叔叔就隔三差五打电话劝说。“是小叔一句话让我下了决心”,孟辉回忆道,“他说我是家里学问最高的,又是学的医学专业,能把修脚这个手艺发展起来,能搞创新,不至于失传。”
2009年年初,孟辉辞掉工作,说服妻子王亚华,俩人一起到北京做起了修脚徒。
孟辉为老人免费修脚(图片由孟辉提供)
坚持:小有成就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修脚师
在叔叔的修脚店里,俩人开始了正式的拜师学艺。当时年轻,总是耐不住性子,师傅就让他们从练习削筷子、剜土豆、揉报纸等枯燥的基本功开始,“一根筷子,要用修脚刀削成厚薄均匀的木片。”当时学习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孟辉才渐渐明白,任何行业都不容易,修脚不只是伺候人,是力气活,也需要技术。
孟辉还记得第一次亲自给人修脚的情景,当时自己很紧张,手一直抖,但是作为“试验品”的顾客却一直鼓励他:“放心修,我都不紧张你紧张什么。”给客人修好后,客人满意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下次还找他!从未有过的满足感让孟辉忘记了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白领,他觉得,修脚也能换来别人的尊重,能为人终结病痛,他为自己感到骄傲。
孟辉的手艺越来越娴熟,在北京开始小有名气。店里来了外国人,他就成了唯一的翻译。有一次,一位退休干部在找他修脚时知道他是一名大学生,就说:“你一个大学生干这个不是大材小用吗?”他笑着回答:“我一把修脚刀能给人带来舒适和健康,这是小材大用啊!”
没事的时候,孟辉和妻子就开始研究,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创新地将之前的外敷中药提纯成药膏,将通用的修脚刀进行消毒,为之前的传统修脚手艺加入了新的元素。
夫妻俩还考取了“修脚师(高级)证书”,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修脚师。
孟辉(左一)为军人义务修脚(图片由孟辉提供)
公益:跑遍定州36个小区,免费义务修脚
2012年5月,孟辉和王亚华回到定州,开了一家足疗店。“回定州前,叔叔告诉我两件事:80岁以上老人免费修脚;不能忘记公益,每年义务修脚5000双。”
每天早上七点半,孟辉小小的修脚店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个药箱,两套工具,两个小板凳,一块写着脚病知识的宣传板,准备妥当,夫妻俩便出发了。九点,孟辉的“学雷锋”义务修脚队开始工作,免费为小区居民修脚、赠药、讲解脚病知识。孟辉说,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下午小店会正常营业。
一年多的时间,孟辉的义务修脚队的足迹已经遍布定州市36小区,免费修脚6330人,还延伸到了交警、老师、孤寡老人等群体。
“现在我俩去菜市场买菜,都要一直不停地点头,因为那些让我们免费修过脚的人太多,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王亚华笑着说。
“只有人的心是正的,手里的刀才是直的;人的心是歪的,手里的刀永远是斜的。”孟辉说,义务修脚,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谈起当初的选择,孟辉平静地说:“现在看到那些白领一点也不羡慕,现在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挺好。虽然累点,但是很充实。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任何职业,只要能给人服务,给人带来方便,大家自然会尊重你。”(张天成 马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