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职业中专 谢卫民 余贤相
摘要:依据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深入研究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切实的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以德为先、以文化人”的具有中职特色的道德规范。
主题词:中职学校 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新规范
一、研究背景
1、《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为重点,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中职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职生道德品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中职生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明确。他们被社会认为是双差生,选择中职就是学技能,有的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有的是随大流,还有少数人是误打误撞。他们来到中职后不明确人生理想和目标,很大一部分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职业生涯和规划不清。(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中职学校都以技能教育为主,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一些中职生认为有个好饭碗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一技在手吃用不愁,认为不违法不犯罪就行了。(3)、公德意识不够,竞争方法不当。中职生是伴随着市场竞争而长大的一代人,他们了解竞争的作用,但为了达到目的,不自觉地效仿社会上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同时过于注重自我,社会公德意识不够,一些学生表现出不好的社会影响。(4)、心理脆弱,无法很好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在中职学生身上发扬,很多同学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脆弱,不能很好的调适,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极大的困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二、研究过程
近年来,三门职业中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以德为先、以文化人”的具有中职特色的道德规范。
1、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按照课题引路的理念,三门职业中专从2009年开始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并申报了《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该课题由省特级教师、校长谢卫民主持,教研组长参与了课题的研究,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等方面对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课程开发、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1)、开发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2010年,学校将课题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了《学生礼仪》、还编写了《我是三门人》、《新道德读本》两本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学生礼仪》针对职校生的实际,重点讲述了校园礼仪、求职面试礼仪、职场就业礼仪,家庭礼仪等礼仪,帮助学生形成庄重大方、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我是三门人》从三门县的乡风习俗、风景名胜、乡贤俊杰等方面介绍了三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新道德读本》,则是以传统美德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编写的中职生道德读本。
(2)、开设经典美文诵读课。通过诵读经典美文,使学生在中职阶段能够熟练背诵经典篇目,提高中职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学校本部分别给不同年级推荐不同的经典美文。高一年级主要推荐了以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唐宋诗选》、《乐府诗集》、《诗经选》等经典文章;高二年级推荐了以介绍行为规则养成的《论语》、《礼记》《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高三年级推荐了以人生修养为主的《菜根谭》、《围炉夜话》、《颜氏家训》等经典文章。健跳分校每周开设一节古诗文诵读课,熟读并背诵学校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章。
(3)、在学科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机械、电气、核电专业中插入中国古代在发明、数学、中医等方面的链接,如四大发明、九宫格等知识。在旅游、学前教育专业中插入中国古代风土人情和历史名人等方面的链接,如徐霞客游记、唐宋诗词人等知识。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三字经、道德经、民俗、美食、书法、武术、围棋、象棋、毽子舞等48门选修课,创办了秋水茶艺社、凤凰文学社、礁山书画社、围棋协会、戏曲协会等18个学生社团。
2、耳濡目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向重视言传身教。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使学子们耳濡目染,以身边人的好行为好习惯好品德作为榜样,影响身边的人。
(1)、将传统文化融入规章制度。三门职业中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规章制度建设中,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奉行有教无类的核心理念,提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长”的口号,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出台了《三门职业中专师生道德规范》、《三门职业中专“5S”形象手册》等,重新修订了《三门职业中专教职工手册》、《三门职业中专学生手册》,将传统道德规范放到了师生基本要求的重要位置。
(2)、将传统文化物化于校园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三门职业中专运用中华传统和谐文化“天人合一”观,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生态平衡,推进学校环境建设。校园布局规划合理、注重生态,做到教学区、实习实训区、生活区、活动区相对独立,互不影响,井然有序。校门朴素、沉稳、厚重;教学楼整齐对称,饰以竖条银灰瓷砖、整洁、清新、向上;实验楼、实训楼列于教学楼之后,前呼后拥,体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为抓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区自成一体,运动区相对独立,绿化带穿插其中。
传统文化墙展示了中华传统格言,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橱窗分期举行人文主题宣传,开设民风民俗、诗词戏曲、古典书画、红色记忆等专栏,让大家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网站开设文化专栏,传递文化信息,介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为师生研发产品、设计图案提供文化平台。
(3)、建设传统文化教育长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从古至今哺育着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之源。为更好的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三门职业中专以“发现、放下、宽容、仁慈、爱心”为主题,建设了校内传统文化教育长廊。
三、推陈出新,建立中职传统文化新规范
1、弘扬“忠”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规模恢宏、经世致用的“忠”文化系统。通过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严颜宁做“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人民的好县长焦裕禄等例子,本着“扬弃”的态度,与时俱进弘扬“忠”文化、赋予“忠”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当代中职生树立学好技能、报效国家的理想,笃学,终身学习,刻苦学习,专心学习,形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法律”的新时代“忠”的思想。
2、弘扬“礼”文化。“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都的美誉。通过曾子避席、程门立雪、千里送鹅毛等例子,介绍古代相见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等礼仪,引导当代中职生从文明习惯做起,懂礼貌、守礼节、讲礼仪,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3、弘扬“孝”文化。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 于事君,终于立身。通过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食、啮指心痛等赡养双亲例子,周恩来“不忘师恩”、朱德“给老师让座”、毛泽东“永远的老师”等尊师重道例子,一饭千金、投桃报李、知遇之恩等感恩例子,引导中职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自然、感恩培养、关心、支持过的所有人。
4、弘扬“悌”文化。对父母长辈虔敬是为孝,兄弟姐妹间相亲相爱是为悌。《论语 学而》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悌成为了现代家庭、单位同事、学校同学间相处的重要准绳。通过木兰从军、泰伯采药、赵孝争死、许武教弟等古代孝悌例子,引导中职学生要做到和睦相处,师生、夫妻、邻里、同学、同事等和睦相处;乐助,帮助别人,帮助困难的人,帮助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人、行文困难的人。
5、弘扬“信”文化。“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诚信精神,深深融人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信奉几千年的人生哲学。弘扬传统的诚信道德有利于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通过曾子杀猪、蔡璘坚还亡友财、晏殊信誉的树立、皇甫绩守信求责等例子,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朋友交往、经商、为人处世要注重诚信为本,要形成正确地理财观念,对待金钱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弘扬“义”文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之人为维护道义可以不顾自身安危,不计个人得失,为了正义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在义利关系上,既要大力倡导中职生通过合法劳动致富,更要提倡每个学生的行为应坚持正义,合乎公益,人与人之间要重视情义。通过孟母教子三迁居齐、弦高舍财退秦师、苏武持节守大义、贾复人在曹营心在汉等例子,引导中职生做到正义,在民族问题上要守节不屈,在社会上要见义勇为,朋友之间,以不违背原则为前提,讲义气,重感情,知恩图报。
7、弘扬“廉”文化。欧阳修说“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注重修饰外表只能徒有其表;心不正,就达不到自我修养的目的;身不正,就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不能治国,就不能平定天下。通过倡导中职生修身为本,启发人们反省自己、自我解剖。通过海瑞当官、文天祥少年正气、林则徐对联立志、陶母退鱼等例子,引导中职生要加强修身,提高自身素养,心理素质;要重视精业,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
8、弘扬“耻”文化。“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 知耻深深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在某种意义上起着调节人们行为,催人进取的作用。通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伯夷不事周等例子,引导中职生重新定位审美思维,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使命感。
四、创新形式,让传统精华渗透入学生的血液
三门职业中专通过开展系列化、项目化、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做好五个结合,让传统精华内化于学生的心智,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最终提高我们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相结合。传统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教育,对原先突出洋节日的行事历进行了修订,突出传统节日,提醒学生,促进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如春节开展孝敬、节俭、祥和主题教育,让学生通过询查,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春节的由来、习俗等,开展“我向长辈拜个喜年”、合理使用压岁钱大讨论等活动,培养“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等优良品质。
2、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三门石窗堪称“艺术石窗之鼻祖”。雕刻技艺始于南宋,盛于明清。目前,三门石窗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省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三门职业中专于2009年组织部分师生对三门石窗这一非遗进行技术攻关,运用现代加工工艺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研发微型石窗艺术品,有效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与传统文艺活动开展相结合。三门职业中专通过挖掘传统文艺活动,传承传统优秀文艺。目前学校每年开展踢毽子、古代足球、礼仪操、走高跷、古筝、茶艺表演等大赛,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今年,学校又开展了文明礼仪三句半表演和三门传统特色的滑泥马大赛。
4、与校园媒体宣传相结合。学校根据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和黑板报等媒体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制作了文明礼仪20讲,利用校园电视台,每周播放一集;开展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连续开展了4年。开展了廉洁文化进校园、光盘行动、八荣八耻大讨论活动、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等活动。
5、与阳光德育“十大”评选活动相结合。三门职业中专将学生的传统道德作为评奖的第一要素,开展了非凡孝敬奖等阳光德育“十大”评选活动,坚持标准、宁缺勿滥。
非凡孝敬奖,要求孝顺父母、老人、长辈,邻里、家长口碑好;时代雷锋奖要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艰苦朴素。阳光男孩、女孩奖要求热爱学校,识礼谦让,上进心强,勇于担责,颇具修养。管理精英奖要求热心为同学服务,责任心强;才子才女奖要求作文比赛获奖、或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德技双馨奖要求参加技能比赛获县一等奖、市级三等奖以上。创业创新奖要求参加创业创新比赛获县一等奖以上或作品被市选中送省参赛;金牛奖要求个人参加体育比赛获县前三名及以上。浪花奖要求个人参加全国“文明风采”获三等奖以上或参加文艺类比赛获县一等奖以上。受过处分的一票否决。
五、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通过了近四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三门职业中专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德为先、以文化人”的道德规范逐步形成,得到了领导、社会、家长的普遍好评,先后被台州日报、台州电视台各大媒体的报道。
1、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明显增强。学生根据《三门职业中专师生道德规范》的要求,学生打扮更加得体,行为更加规范,言语更加文明,拜师礼、问候语等礼仪在学校成为了新风尚,讲文明、讲礼貌成为了校园新口号。
2、学习积极性增强,违纪率下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技能练技能,以技能报效国家成为了每个同学的新理想。伴随着新理想的产生,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更高了,违纪率明显下降,从2009年的1.2%下降到2012年的0.5%。
3、涌现了大批的传统道德美学生。经过首届阳光德育“十大”评选,共产生了1名才子才女、5名孝子孝女、13名管理精英、6名阳光男孩、4名阳光女孩、7名时代雷锋、9名浪花奖、27名德技双馨奖、1名创业创新奖、12名金牛奖。为在校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阳光德育“十大”评选正在成为同学们的新追求。
4、各级各类比赛获奖多了。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也稳步提升。2012年与2009相比,同学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增加9名、二等奖增加12名、三等奖增加11名,参加各类体艺类比赛一等奖增加5名、二等奖增加7名、三等奖增加11名。
参考文献:
1、刘艳秋;从韩国传统文化教育看我国职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东北师范大学,2010,12-43 。
2、 罗志;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德行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6期,14-139。
3、马莉莉;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9期,80-616。
4、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年05期。
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8期。
6、蒋运钧;中等职业学校应倡导人文素质教育[J];职教通讯;199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