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纪实
◎思考与实践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 张金英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高志刚
摘 要:在杭州市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创了“名校+名企+名师”的办学模式,专业定位“传承+开放”、培养特色“技能+融合”、双创管理“主导+自主”、教育评价“合格+特长”,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关键词:机制创新 专业定位 培养特色 双创管理 教育评价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杭州城市经济“大棋局”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品质之城”……拥有了一张张高大上的“金名片”。特别是从“杭州制造”走向“杭州创造”、“杭州创意”的发展定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在无现成模式可循的挑战下,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主动作为,开创了“名校+名企+名师”的办学模式,专业定位“传承+开放”、培养特色“技能+融合”、双创管理“主导+自主”、教育评价“合格+特长”,课程设置多选择,学生成才多路径,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传承+开放”的专业定位
杭州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既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间工艺、特色产品,又拥有迅速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杭州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3”为一、二、三次产业
“1”为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需要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具备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找准这个突破口,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了“传承+开放”的专业定位。主要创新点有:
(一)名企订单,把握市场脉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案例1】杭州中策职业学校与百年老店杭州知味观联手打造“杭帮菜传承人班”。40名海选出来的学生,拜师知味观16位国家烹饪大师门下。师从大师,量身定制,无论是对技艺、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师傅和职业的忠诚度都是无法估量的。知味观以其远见和担当,打破了传承人班就业捆绑循例,允许学生自由就业,真正促进了人才培养从单一企业订单到整个行业订单、从用工订单到文化传承的嬗变。与此同时,学校特邀外国大厨为客座教师,融通中西,提升烹饪审美品位和创意能力。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共获得7金、9银、2铜,在省赛中获得16金、19银、11铜。
【案例2】杭州交通技工学校现有“宝马班”、“保时捷班”、“大众班”、“通用班”、“标志班”、“现代班”、“博世班”等13个名企“订单班”,为企业培养定制人才,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创建了全国首家“汽车医院”。“教室设在工厂里、工厂设在学校里”,确保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学校的“名企缘”实现了“三高”目标:高位合作,“订单班”走出名企准员工;高端引领,“汽车医院”培育技术白领;高效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生。现在,新款车型一经面市,主机厂就会把整车开进学校,如崭新的宝马7系车,在校学生甚至比一般4S店的专业维修人员都更早地接触到这些新车。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企业的文化和最新技术,所有岗前培训已经融于课程内容当中,不仅消除了人才上岗时间与人才需求之间的时间差,也提高了学生对接企业、对接岗位的能力。
【案例3】杭州西湖职高依托西湖龙井茶叶产业基地,自觉承担对历史文化发掘和传承的责任,创建“九曲红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把茶文化的精华引入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建设“茶文化”特色课程,凸显“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专业个性,提升了烹饪、旅游等专业的品位。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西湖区转塘、梅家坞茶农的孩子,学校帮助茶农建立集产、销、研为一体的网站资源和研发基地,举办系列茶文化讲座,一方面提升茶农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生产、研发、销售,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茶农的收入,为“西湖龙井茶连续三年业界第一、品牌价值达52.9亿”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三层对接,双师共导,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按照“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企业岗位”的“三层对接”要求,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双师共导”,坚持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以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为切入点,有效拓展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案例4】2008年以来,杭州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在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的建筑装饰、中餐烹饪等专业,实行“双师全程共导”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同时执教,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操作范式,在全市中职学校推广。首先,学校专业教师在听取企业技术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流程。在课堂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交叉进行,专业教师进行理论部分的教学,技术专家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并由双方共同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由专业教师布置作业,完成反馈与评价。以中餐烹饪专业为例,学生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技能熟练阶段、技能精细阶段和技能创新阶段。学生由生手向新手过渡阶段的教学任务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完成,即基础刀工、冷菜基础、热菜基础、烹饪原理、雕刻基本手法等。在技能熟练阶段,行业专家介入教学,引进新的工艺和原料,如望湖宾馆余伟师傅带来了清汤鱼丸新工艺,与学校教师一起修改了教材;大华饭店张勇师傅为学生展示了蛋白皮、蛋黄皮的塌制和鱼蓉卷、鱿鱼猪耳的制作,新的制作技巧加快了学生技能训练的进度。在技能精细阶段,为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菜肴需求,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新产品的研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发能力。学校实训基地龙坞3号的茶宴就是学校教师、行业专家与学生共同研发的成果,学生们在专业教师和杭州赞成宾馆叶杭胜大师的指导下,将知味观传统的招牌面点“猫耳朵”进行改良,把面点中“按”的手法改为“搓”、“捏”结合,再加入绿茶粉,做成龙井茶叶的形状,研发出造型更为和谐美观的“龙井问茶”。在技能创新阶段,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织学生将研发的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并投放到莫卡乡村、心心西点屋、龙坞3号茶庄等实训基地出售,根据顾客的评价进行工艺和口味上的调整。烹饪专业的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双师共导、共研和共创。
“技能+融合”的培养特色
“技能+融合”,是杭城现代产业人才需求特色。行业企业提前介入未来人才,特别是跨界人才的培养,就能使双方在各自竞争中领先一步。在政府有形之手统筹校企合作的主导下,我市中职学校进行了多项创新,深化“产学研训”全维度合作,实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学校获得专业融通和专业集群化,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内培互训,使教师队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专业课程转型升级,奠定了学生首岗胜任、跨岗发展的基础;企业获得了稳定、优质的未来人才,培训质量和技术标准切实提高,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有稳定持续的校方支持。
创新之一:行会驻校,企业入校,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案例5】2011年,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将办公地点和新菜品研发中心搬迁至杭州中策职校内,实现了行业协会零距离指导学校专业教学。目前,学校烹饪、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标准、课程设置,都由行业协会和学校共同制定,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胡忠英、中国烹饪大师叶杭胜、王仁孝等业界泰斗,谢军、谢建强等领军人物纷纷受聘成了学校的外聘教师。行会驻校同样有利于学校“反哺”行业,学校已与杭州市拱墅区餐饮行业协会合作,帮助区协会制定餐饮行业从业标准和美食街菜品质量标准、全面梳理运河菜肴文化。
杭州市中职学校正是因为找准了学校和企业的互补性、互利性和共同的前瞻性,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成长性和长久性,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学校。前不久,联想集团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中力机械有限公司、淳安企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入驻中策校园,承担对外服务和专业实训双重任务,打通电气、环保、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学“围墙”,实现现场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结合,促进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上课内容等同于考证内容,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多种专业技能培训证书,就业竞争力更强了。
创新之二:企业教室,技师帮带传教,工学结合共育高技能人才
“企业教室”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一个“立交枢纽”。首先,学校把课堂搬到企业,把实习场地搬到车间,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其次,学生在技师的帮带下从事真实的生产实践,在真实的工作场所学习技能,职业素养学习与核心技能培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第三,企业解决了季节性用工问题,满足了顾客需求,节约了校企合作成本,达到了利益最大化目的。例如,我市中职烹饪、酒店、旅游等专业,在五星级连锁酒店设立“企业教室”,按照酒店“用工季节性”时间和“一天作息规律”时间,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课程教学,忙时(上午10-12点、下午4-6点)进行生产实训,闲时(下午2-4点)在企业教室进行文化课教学。将文化课教学搬至企业教室,文化课教师下企业进行教学,这是我市中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创举。
【案例6】2013年,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借鉴深圳宝安和宁波锦堂两种校企合作模式,与富阳市汽贸有限公司金锋汽车维修厂合作,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建设金锋企业学区,打造没有围墙的学习乐园,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富阳模式”。学生在学区按照汽车4S店模式,以“工学融通、多岗轮训、项目教学、层级提升”模式进行实习,岗位涵盖扳金、机电一体、美容、油漆、营销等。通过轮岗学习保证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职业需求,了解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缺陷;通过项目教学推进教学一体,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各个工种岗位技能后面的为什么,结果工余时间的理论学习成为了学生提问题的最佳场地。学区的每一个岗位实习都经过精心设计,实现层级教学、循环学习的目的,做到一轮岗一考核。“企业学区”追求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共赢,人才培养需求前置,充分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正如金锋老总李军锋所言,企业现在招人不难,难的是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学区让我们提前介入到人才培养的链条中去,拥有人才优选权,损小利而得大实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有了合作的内在驱动力。
“主导+自主”的双创管理
“传承+开放”、“技能+融合”,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则给中职学生实现梦想搭起了一个落地的梯子。2008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要求,我市中职学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构筑平台、发现潜能、提振信心、促进学习,“双创”教育成为杭州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亮点。许多中职学校竞相推出各种各样的学生创业“试水”平台,设立以小发明小创造为主的“创新实验室”和尝试实体运作的“创业实验室”,并形成了“学校规划主导、学生自主经营”的管理特色。
【案例7】杭州中策职校“青鸿”创新创业园区以培养“诚信规范、吃苦耐劳、创造附加价值、略懂经营管理的人”为价值取向,吸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方案项目,以及校园优秀学生社团入园。园区实施准入制和退出机制,在企业赞助下为每一项目提供6000元双创启动资金,提供“创新指导室”和“创业指导室”专职教师,设立园区会计部(由会计专业学生承担),统一规范管理财务;园区通过海选竞聘,成立学生管委会进行日常管理,各经营性社团都由学生自发结社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园区实施社团专业化、品牌化战略,要求一个专业重点支持建设一个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必须成为品牌,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专业,促进专业。目前入驻的7个社团,全部结合专业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建设开展工作,其中3个是杭州市优秀科技社团和杭州市优秀创业联盟。在连续6届的浙江省创新创业比赛中,学生共获得14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学校还努力打造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已有23人取得人社部“创业指导师”证书。
“合格+特长”的教育评价
2003年秋季开始,杭州市教育局在直属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并逐步向区、县(市)中等职业学校推开。学分制倡导扬长避短,在“学分互补和学分置换”的灵活机制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通过选修更擅长的课程或者参加实践活动来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这种“合格+特长”的评价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和专长,也点燃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在学分制管理平台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专长,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在,我市中职学校不再是单一的必修课,课程超市、自助式菜单、网络选课、题库补考、双休日“特色选修课”等,陆续推出,精彩纷呈。特别是双休日选修课,学生可以走课程、走专业、走年级、走学校,学分互认,让该学的学得更好,想学的学得更多。
中策职校的一则新闻“职高里走出博士生”,曾经在杭城传为美谈:该校毕业生杨晓波在中职三年并非全面发展,数理化成绩经常在及格和不及格间徘徊,但对英语和语文具有特殊爱好,选学了很多语言类课程。毕业后,他一路靠自考获得专科、本科和硕士文凭,后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录取为博士生。日前,他在母校为学弟学妹们演讲时,曾动情地说:“我在中策就读的三年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之国’,在这里,我可以不受其他课程的‘拖累’,一心深耕语言类课程。”至今,杨晓波还记得读书时每年被评为“中策好学生”的情景,此前的他因为严重偏科,从未获得过一张奖状。
实践表明,“合格+特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职业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长期以来难以破解的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在杭州市中职学校开创的“名校+名企+名师”的办学模式中得到了解答,其辐射作用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中国特色人才驿站”的形成,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2014/9/18)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包红 吴家宏.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纪实.中国教育报,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