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焕发中职古诗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时间:2014-10-2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 “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探究

◎绍兴市柯桥区财经学校 沈益农

内容提要:中职学生古诗文的基础非常薄弱,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串译法,使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增加。为改变现状,把古诗文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笔者进行了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究,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和融入学习,焕发出古诗文教学的生命活力,实现“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古诗文   学生主体  课堂  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古诗文的教学目标是: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为此,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文优秀之作。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汉代的《史记》,从唐宋八大家到唐宋派、桐城派,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根据调查,目前中职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串译法,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篇篇好诗文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对于古诗文基础非常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名诗名篇就成了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学生上课睡觉等现象屡有发生,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领略古诗文的魅力呢?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设计,通过正确处理好教学关系,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能主动认识、概括而获取知识,收获学习的喜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有:

1.朗读激趣法

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今人读古书,就更应在读上下功夫,读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来,以读激趣,以读促讲,为此可根据不同课型,设定了不同的朗读法,如教师示范读、学生反复品读、分角色朗读等。如《鸿门宴》一课中,根据项羽和樊侩的人物性格,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模仿人物进行朗读,通过角色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领略人物风采,激发了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读出古汉语的特色,读出人物的性格,会勃发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使学生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2.情景激趣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表明,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情境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课文时,我们应考虑所设的情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游褒禅山记》时,如何使学生对这篇文字较难又与众不同的游记产生兴趣主动阅读呢?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分论点设置“平夷”和“险远”的情景,再启发和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各抒己见。当然,创设情境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所设的问题只能“各取所需”,但一定要把学生导入情境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

3.分析激趣法

学生不喜欢古诗文的原因之一是在古诗文的字词理解上有障碍,弄不清含义。因此,中职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窍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获得字词甚至是句子的正确含义。当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而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时,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兴趣自然就激发了。如古诗文有一个行文特点:对称句多,互文见义。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规律,学会由已知部分去猜测分析未知部分,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在《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句中,学生不明白“跬步”的含义,就引导学生根据相似结构“跬步”对“小流”的句式特点,推断出“跬步”是“小步”的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出智慧;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调整教学关系,使学生热爱学习。

传统教学把教师视为主体,教师主宰一切。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敢于退出讲台,让学生唱主角。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中职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独占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厌烦。而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就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解除学生的压抑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如学习《师说》时,要求全文背诵,教师不要高高在上,逼着学生去背,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背诵,并先试着背,班里学生当即指出遗漏的内容,还给老师做示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如同伙伴,通过朋友式的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发挥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力作用,达到学生当堂成诵的教学效果。

2.凸现学生主角地位,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少参与,使古诗文教学陷入了死气沉沉的境地。钱梦龙说过“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就要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1)进行质疑和答疑活动,倡导“反叛”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放胆而言,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在班内专门成立了质疑组和答疑组,各有若干名成员,每人都有一次质疑和答疑的机会。这样,质疑组的成员常常是在开始学新课之前,就主动预习找问题。答疑组的成员更是煞费苦心,不仅要想问题,还要多方查找材料,努力解决问题。课堂上的更是舌战激烈,辩论精彩,带动其他同学主动思考,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质疑组一位同学提出了文章第六段中,“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后面应是句号,而书上写成分号,是错误的,课堂上质疑组和答疑组的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舌战”。通过这次质疑和答疑,学生既了解了分号的用途,又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体现。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调动“能动”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育和发展。把小组学习作为课堂上的一个经常性出现的环节,会改变高中生不喜欢发言的习惯。如《五人墓碑记》此文在文字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感情激昂很有感染力。在学习之前,教师可将学生分作十个小组,每组四至六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组员共同讨论,并由专人负责做好记录。学习活动过程中各组针对问题热烈地进行讨论,积极地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虽然学生讨论问题花费了很多时间,效率看似不高,但它的学习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

三、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学习。

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要根据课文内容,本着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原则,我们综合多种教学手段,还采用了两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1.专项承包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集体动力原理,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地交往过程,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全班同学参与,各有任务,促使主动地阅读有关资料,学生之间密切配合,以学生互学,达到自化、自解、自得的目的。操作步骤是:①自学,初步感知课文。②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分成串译组、结构分析组、古代知识介绍组、质疑组、答疑组等若干组。③每组对所承担任务作精心准备。④课上交流。⑤师生共同探讨疑难杂症,得出结论。如对《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的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学生试教法

学生试教法是让学生当老师来上课。这个方法能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创造的实际行动,当老师的学生既有责任感,也有成就感,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老师教读时要浓得多。当然,在选择试教篇目是要注意文章的难易,教师也要进行课前指导。

如《秋水》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文字也不难,又是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让同学推选出最信赖的一位学生,做精心准备,代替老师去讲课,具体操作程序:调查--准备--讲析--答疑--小结。前四步由学生完成,最后一步教师总结。

这些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自己探索和融入教学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总之,通过中职古诗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调整教学关系,灵活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和和融入学习,焕发出古诗文教学的生命活力,实现“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参考书目:

[1]胡敏华.新课改视野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43-44.

[2]刘志国.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J]. 新疆教育,2013(7):172.

[3]王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等职业教育,2008(12):19-20.

[4]黄永乾.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 广西教育,2010(33):82-83.

[5]长沙市财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提升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8):45-47.

[6]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中等职业教育,2009(2):17-18.

[7]胡敏华.新课改视野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9(23):43-44.

[8]王罡.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