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打开教室的门,为教室创造一片自然的风景
时间:2017-01-13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婕

从学校到学校,自打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要做一名怎样的教师,我要怎样上好我的课。业余时间也会翻看一些教育杂志来帮助我解惑,但大都是理论性的见解,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看起来着实费力。直到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之后,我的思想被激起了巨大的浪潮,里面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书中批评的事物有太多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正在发生的。下面我谈一些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书中说到: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中,“学生”无疑是处于中心位置,所以现在的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好像走向了书中所说的那个极端。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打开教室的门——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这种同事性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性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这是佐藤学教授用“近20年”的时间,在“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后写下的回答。

“没有哪一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室不仅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是教师作为专家互相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始于理念、文件和领导发言,而是源自一间间教室,一堂堂真实的课,一张张学生的脸。打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也许仍是一个若隐若现的梦。我想,只要有以下三根支柱,它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营造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教师都愿意打开教室的大门;

2、设计人性的制度,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保障“打开”的真实与质量;

3、形成充分的讨论,让每一个师生都因“打开教室的大门”而受益。

以上便是我读了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之后的感受,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很有借鉴意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