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社区学院力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时间:2018-10-3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陈述了一个事实:“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近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第二届市社区教育文化节上,东阳市表彰了一批“百姓学习之星”、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团、学习型企业及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展示了该市以东阳市社区学院为龙头,不断完善全市社区教育一体化系统建设的成果。

让更多的人接受社区继续教育

10月9日晚上,湖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内,由东阳市交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织的“成人双证制”高中班上,百余名村民正在教师带领下朗读课文。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年人,这种高效而实用的学习既满足了他们对高中学历的向往,又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技能。湖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杜元培说,这是该校丰富课程架构、推动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一种尝试。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东阳市社区学院已形成了以学院为龙头,各镇乡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院校为骨干,以村(居)社区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继续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共有18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负责课程编排与师资安排。“2017年至今,我们已完成了8万余人次的社区继续教育,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左右。”东阳市社区学院院长韦跃忠说,因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课程不断刷新,所以不少求知欲强烈的居民频频“进修”,学习正在逐渐成为他们的习惯。

因地制宜打造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对许多城市居民而言,建在社区内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了老年大学之外的另一优选;对乡村居民来说,继续读书进修不再是个梦想,驻扎在各个行政村内的教学点每月送教上门,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完成学业,掌握技能。

为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学习,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下村调研了解居民对课程的需求,建构有特色、有实效的课程体系。六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了解到当地社区老龄化趋势明显,家庭式护理老人可以消化剩余劳动力,就邀请六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为居民培训老人与产妇的家庭护理知识。巍山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则立足当地非遗特色,开设了陶艺培训,又应和女性居民的需求开设了花艺课,大受好评。画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捕捉到居民对手机摄影的需求,邀请陆宅小学教师施军杰为大家授课……

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让每个镇乡街道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开课时都座无虚席。“樟村是我校的教学点,村干部对此非常支持。开课前几天,村干部就挨家挨户把上课内容与时间告诉大家,动员村民前来上课。”六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提起此事就赞不绝口。对此,樟村村干部表示:“村民多学点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对村里的工作会更了解,也就会更加支持村‘两委’的决策。”应和市委加强“党建+”工作的要求,东阳市社区学院还组建了理论讲师团,为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把“党建+”的元素融入社区教育。

课程与师资是社区继续教育的两翼,两者互为带动。从居民的反馈来看,健康养生、运动健身、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儿童教育、法律知识等课程最受欢迎。东阳市社区学院努力盘活存量资源,与各职业院校通力合作,选择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同时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品牌项目。去年,“建筑工匠人才培训”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定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获得2018年度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中式面点师培训”,是东阳市交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拳头课程,可以说是每一期学员都爆满,仅今年就已开设13期,培训学员超750人。歌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品牌项目“青枣种植培训”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下,该镇王村光村的450亩枣林摆脱了病虫害,重新焕发了生机,形成了“青枣+旅游”的产业模式,并向着枣业深加工掘进,带动了附近有着千余亩枣林的巍山镇山头金村村民前来学习取经。

落实经费保障社区教育持续开展

事实上,该市的终身学习场所并不局限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当下,该市正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以学习型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学分银行管理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木雕家训馆、横店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等优质教育基地以及各村文化礼堂、文化公园、农家书屋等场所的教育功能,为市民提供开放、共享、多样、个性化的社区教育。

为让终身学习成为习惯,让全民阅读成为自觉,该市还按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免费“读书”,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做好“学分银行”工作。

“这个时代,正在犒赏终身学习的人。”被评为“百姓学习之星”的南市街道居民韦春森深有感触地说,“活到老,学到老,必须成为所有人坚持并践行的理念。”

“下一步,我们紧紧围绕浙江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深入农村输送新理念新技术。”韦跃忠说。接下来,东阳市社区学院将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开发贴近农民学习需求,有效提升农民素质,开发具有东阳特色的培训课程,推动课程从普适化向个性化、精品化发展,建构精品课程,争取18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拥有一门精品课程,形成“一校一品”。在此基础上,促进各校精品课程的交流、扩展,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观念新、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并能立足农村干事业的新型农民,带动村民发展生产、科学致富、增加收入。(张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