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侃: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双冠王”炼成记
时间:2019-12-3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在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二楼研修坊,我们见到了“传奇选手”——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2017“物联网技术维护与应用”和2019“网络空间安全”项目双料冠军吴正侃。

吴正侃虽“战功”显赫,看起来却是一个低调朴素,甚至有点拘谨的大男孩。打过招呼,他就那样安静地坐在沙发上,还有点紧张地搓搓手。聊天时,不时抬起头来,带着几分敬畏,看看身边的指导老师们,又有点害羞地低下头。但一说到专业话题,他就忍不住流露出满满的自信,神采飞扬。看来,钻研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件让人快乐又充满正能量的事啊。

回首——三年苦战,曲折双冠

高一进校,中考成绩班级排名45,吴正侃对自己真没多少自信。他笑称,自己除了喜欢钻研计算机,好像没啥优势。为此,中考填志愿他打定主意报考学校计算机专业,也铁了心要靠专业课逆袭。你瞧,小小年纪,对自己的定位还挺准。

说到拿金牌,三年两金,可真没那么简单。吴正侃细说了金牌拼搏“血泪史”,说到波折之处,还会使劲挠挠脑袋,好像在说——“真是伤脑筋啊!”

高一,“物联网技术与维护”项目夺金。 

备赛,远没有当初入选时那样令人骄傲和欢喜。相反,重复枯燥的训练、匮乏的比赛经验以及老师严苛的要求,都曾让他感到郁闷、沮丧、和退缩。但是,青涩的他和队友们都扛下来了,从市赛一路拼杀到国赛,过关斩将,拿下金牌。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国赛,吴正侃笑称“实在印象深刻!”开赛十分钟,队友汪吟昊因身体不适,呕吐不止,场面一度混乱。他说:“比赛太紧张了,根本来不及看一眼队友!”比赛结束,他们背着队友一路狂奔到医院,心里只有队友的安危,对金牌也几乎不做念想了。一夜无眠,三个孩子揣测了各种失误,几乎要抱头痛哭。到了颁奖现场,更是一场备受煎熬的等待——主持人从三等奖开始宣布获奖名单,一次次失望,却最终听到一句“杭州市临平高级中学,一等奖!”三个孩子简直狂喜。金牌,总是这样百折千回,来之不易。

吴正侃回忆道,“第一块国赛金牌,奠定了我高中三年的发展方向——向技能特长进军,在计算机这片沃土上不断升级自己的技术水平。备赛,也让我懂得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高二,“网络空间安全”项目省赛失利,无缘国赛。

高一备赛“物联网技术与维护”项目时,旁边正是“网络空间安全”项目组。每天耳濡目染,让吴正侃对这个项目燃起了兴趣。暑假里,他抱回了厚厚一摞专业书籍,一本一本自学啃完,刻苦钻研Linux系统。开学后,主动请缨参赛,令指导老师惊喜万分。他说,因为喜欢,所以无怨无悔!

但是,新项目的备赛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省赛中,因决策失误,他们团队的操作被判为违列状态,触动比赛自动扣分机制,连续扣分直至比赛结束,最终获得三等奖,无缘国赛。吴正侃叹道,“这一年,输得惊心动魄,太不甘心。这一输,也好比当头棒喝,让我清醒。我,来年再战!”

高三,再战“网络空间安全”项目,沉稳夺金。

高二失利并没有让他消沉,相反,让他和队友对比赛规则和备赛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日复一日超强度的训练中,通过地毯式扫描知识点,模拟化全真训练,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国赛赛场上,硝烟四起——116支参赛队伍,强手如云;赛制被全盘推翻,防守和攻击难度翻倍。单兵阶段,提醒突变,第一题就不会。他告诫自己,不要打乱阵脚、浪费时间,及时改变应赛策略。攻防阶段,明确策略——守住我方防线不被攻破;攻下对手60多台,顺利拿分;穿插测试为例,规避风险。如此缜密充分的规划,展现出孩子们的笃定和大气。这一年,国赛金牌,水到渠成。

吴正侃终于笑了:“心中有目标,自然就有努力的方向。比赛过半,我们心里就知道——金牌到手了。大家是笑着走出赛场的。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记得。”高中三年,没有侥幸,也没有捷径;有痛哭,也有狂喜。从高一的紧张胆小到高二的冷静专业,再到高三的沉着稳定,无疑,这也是他个人的成长之路——关乎技术、经验和心态,更有立志问鼎“金牌”的决心和勇气。

守护——亦师亦友,助力梦想

临平职业高级中学竞赛生中,要数吴正侃接触过的辅导老师最多了!这其中,就有他最怯乎的徐凯老师——班主任+“伯乐”。徐凯回忆道:“这个孩子在班里不是那么出众,但专业课好、思路清晰、执行力强,可是个竞赛的好苗子。”此时,吴正侃的小眼神不时瞄着徐凯,怯怯地说:“徐老师的关键词就是‘骂’!不认真要骂,不好好训练要骂,比赛失误要骂……”就这样,严肃严谨的“扑克脸”徐凯将爱徒一路“骂”出国赛金牌。

莫建芳老师,是个笑容满面的“大朋友”。他常常就专业问题同吴正侃探讨,遇到意外分歧之处,可能还会被吴正侃怼。莫建芳远赴新疆支教期间,在安排好支教工作之余,通过QQ会议屏幕共享功能给小吴讲题。双重工作任务,莫建芳经常得忙到夜里一两点。哪怕疲劳至极,他也只是稍作休息,又准时上线辅导。而线下的准备、讨论与考核就由王志祺老师完成,如此默契,形成“双线”组合。

严谨的王利江老师,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陪伴选手。他总能抓住吴正侃的技术细节bug,反复训练修正。王利江诚恳地说,凭着“兴趣”和“钻研”,吴正侃的专业水平也许已经超越老师了。

三年,无疑是一场马拉松赛事的三次方,更是对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双重磨砺。老师们牺牲了休息时间,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庭。三年来,他们手中传递着无形的接力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青涩的学生一点一点雕刻打磨成出色的国赛选手。

追寻——少年,未来可期

当问到吴正侃:“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职业高中吗?”他笑说:“如果能考上普高,我当然去普高啦!”沉默片刻,他又很认真地说:“我那么喜欢钻研计算机,在普高就没有这么自信与快乐了。”凭借这种清晰的自我认识,他选择了专业精进之路。

若问他,高一那年,金牌到手,你已拿到大学保送资格,为何还要继续参赛?他又笑了,不语。也许,全凭他对计算机专业的满腔热爱吧,或许,更是为了追寻那个更好的自我。

也许,正是当年踏入职高的“无奈之选”,才成就了他的“金牌之路”。

中职广阔天地,少年大有可为。吴正侃用青春的梦想和热血,少年的执着和坚守,踏出了一片青春花路。少年,未来可期!(鲁仲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