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辛德勒名单》:黑白质感中的那一抹红
时间:2016-07-25 来源:南方周末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沉痛的人类灾难面前,最富自由精神和最适合情感宣泄的诗歌也显汗颜。战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电影人绕不开且难以绕过的题材。而在战争片里,《辛德勒名单》不得不被提起。

不仅仅是因为改编自获布克奖的小说,还在于有真实事件为蓝本。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纳粹党员),趁着二战的机遇,利用廉价劳动力----犹太人---大发横财。战争进入后期,他倾其家产保住了1200余名犹太人。在那个时期,能上辛德勒工厂的名单,就意味着能活着。

似乎这是部注定经典的影片,多位大导演从没怀疑过题材与故事,只怀疑过自身的能力与心境。身为犹太人,斯皮尔伯格原本觉得不足以驾驭,怕对犹太人的呈现有失偏颇;在集中营有过亲身经历的罗曼·波兰斯基,则难以跨过内心的坎,拒绝执导。

《辛德勒名单》是精品,是将现有影像艺术娴熟地运用到巅峰的作品,但其起承转合的经典叙事结构以及多次运用的交叉剪接方式都过于老套,难逃中规中矩的窠臼。好莱坞塑造英雄的思维仍在,看待战争也是一以贯之的高高在上的道德谴责与人道主义悲悯精神。这也就是影片能在奥斯卡大放溢彩,但无缘金棕榈、金熊、金狮的原因。

作为二战的教育片,作为电影人的创作手册,《辛德勒》是再好不过的选择。长达三个小时的黑白影像质感、悲情感人的配乐、纳粹的残暴恶劣行径、犹太人的无辜与伤痛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并思考之。影片充分发挥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优势,即其它艺术不能取代的声音与画面完美的融合。夜晚清算犹太区的戏份,士兵操着机关枪扫射犹太人,背景乐是德国军官弹奏莫扎特的音乐,极具讽刺性而又有极强的内部冲突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影片1/3和2/3处都出现过的小女孩,她身穿的红色衣服在黑白影像中异常显眼。这一处理颇具用意,这个小女孩正是这位“在赚钱的事业中发现救人的意义”的德国企业家转变的原因。影片前半部分在铺垫辛德勒一副商人嘴脸的同时,也在铺垫其后面做出救人行为的种种细节。清算犹太区时,辛德勒骑着马站在高处,视线一直跟着小女孩。再次看到小女孩,她刚从死人堆里被挖出来。他的内心受到震颤,才有了后面的大义凛然。

置身黑白影像的一抹红色,也似乎寓示着人性的光辉与希望。一位吃喝玩乐、油嘴滑舌的商人担负起了挽救一个群体的重任,唯利是图的他结尾还在忏悔没有多救一个人,悔恨没有早理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道理。人性还体现在寡言能干的会计史登、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亚当以及其它犹太人身上。

然而,对人性做出最好阐释却是德国军官阿蒙·葛斯(拉尔夫·费因斯 饰),费因斯的脸庞有着魔鬼的气质,眼神里却透着仁慈,可遇不可求。军官表现出的残暴与无人性---猎杀犹太人,正是战争引出的人性里黑暗的一面,如辛德勒所说“如果没有战争,他也不会这样”。他是有强烈的暴力欲、占有欲、控制欲,有着双面性格的善变之人。同时,他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喜欢上了犹太女人海伦,但鉴于犹太人被歧视得一无是处,他又在极力掩饰强烈的孤独感激发出的感情。被绞死前,他还喊着“希特勒万岁!”阿蒙·葛斯的确是当代塑造法西斯政权军官形象的正确范本。

影片传递出的希望像那一抹红,也像开头的烛火,隐约而又短暂。但因为导演是非常擅长拍摄儿童戏的斯皮尔伯格,其《外星人ET》、《侏罗纪》系列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辛德勒》里频频出现的小孩也值得一提。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妇女和老人被认为最不应该搅进战争的漩涡。这部影片里出现的小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直到结尾,影片都是符合美式主旋律的正能量。掩护朋友母亲的亚当、掏冰柱子的欧力克、藏到粪坑的丹卡、那个被辛德勒成为天才的有胆识男孩,他们是战争最无辜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战后重建的希望与历史的见证者。

有批评的声音说,影片在拔高辛德勒的品行,有考据癖的人还特地指出真实的辛德勒有卑劣的行径。在我看来,这已经超出了电影评价的范畴,强迫要在电影里看到现实中的人物就好像看一个人非要看他(她)的裸体,穿了衣服好像就不认识了似的。要知道,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的原型现实中也并没有死,还出了一本书,叫《穿红衣的女孩:一本自传》。我们只能说,辛德勒的形象不够立体、丰满,这样大善的英雄式人物引起争议的风险是很大的。

反观国内的战争影视剧,呈现两大极端,要么奋勇杀敌的民族自豪感,要么巨大灾难前的苦大仇深,对人性的剖析与对战争的思考浮于表面。即使有上升到人性高度,如《南京!南京!》,也不过是好莱坞战争反思的继承者,还无法很好地落地,难以与有切肤之痛的国民产生共鸣。

纵使在阴冷灰黑的空间里,仍有一个角落可以避难;纵使在人类最颓唐的时期,仍有人性闪耀之时;纵使铺天盖地的黑白,仍有一点鲜艳的色彩。这些就是《辛德勒名单》与那一抹红带给我们的对人性的想象。(张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