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业负担重,这不是新闻,孩子们心理负担亚历山大,也可以理解,但“鸭梨”究竟有多大?这个数字却让人有点难接受:浙江省47.4%的初中生,感到学习压力大,高于全国;30.8%的初中生,有“抑郁倾向”;62.1%的初中生近视,超出全国近2成……这对向来“轻负高质”的浙江教育,无疑是一份不能沉受之重。
披露这个数字的,是上周省教育厅公布的一份名为《2012年全国教育质量监测浙江省情况分析》的报告。去年5月,教育部对全国31个省进行了教育质量监测。浙江地区8个县的4年级和8年级学生被抽样。监测的内容,主要有5方面:数学学习质量、科学学习质量、心理状况以及学校相关因素。
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叶向群说,事实上一系列的数据反映,“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并不能带来高的学业水平。”更糟糕的是,此次监测却反映:“课业负担最重的县,学业水平反而最低。”
压力催生质的变化:调查披露,23.4%的初中生厌恶学校,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同时,在学校感到快乐的学生只有74.2%,比例低于全国。学生的这些压力,究竟来自哪里?有哪些方法能化解?孩子们的焦虑,某种意义上也会是整个社会的焦虑。
保俶塔实验学校家长:“九年一贯制”能延迟压力,但没法消除压力
1990年安吉路实验学校率先在杭城试行“九年一贯制”,此后20多年间,已有十多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集团通过扩张、合并等方式组建起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6年和初中的3年得以打通,体系内的学生在一个校园度过9年时光,不用再担心小升初的问题,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压力如何?
接受采访的陈子渔妈,孩子正在保俶塔实验学校上7年级。她告诉记者,因为小升初直升,确实在小学阶段孩子没有太大压力,作为老师,也可以不考虑和别的学校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上更用力。
孩子和我开玩笑:太可怕了,都不敢活了
子渔妈说,但是上了初中后,中考的紧箍咒开始慢慢收紧,“孩子虽然暂时没抱怨,成绩也还算不错,但是有时候也和我开玩笑,想到两年以后的高考,太可怕了,都不敢活了!”
子渔妈对大数据知根知底:最大的压力来源,还是杭州优质高中数量太少,竞争太激烈!2万多初中毕业生,排名前三所的高中总共召2000人不到,还有相当一部分面向全省,就算前八所全算进,也不到一半的比例。
以子渔现在上的班级为例,保实在杭州还算是不错的学校,一个班40多个学生,总共9个班,满打满算总共也就10%能上好的高中,班级排名至少要前三!作为家长,无非少焦虑几年。
“九年一贯制”的体系内,原则上是不允许在小升初环节重新择校的,但是迫于压力,还是有很多家长让学生“出走”。子渔妈说,“女儿班里有一个出去报其他民办学校,去了文澜”。
据了解,这些孩子的重新择校,也要面临严格的考试,和对环境的重新适应过程,家长6年前趋稳的选择,在中考这根指挥棒的面前,也显得不那么淡定和自信了。
教育局德育老师:成人可以用沙包发泄,孩子唯一的发泄口是中考,中考就是孩子的理想
郑老师在教育局负责德育工作,讲话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他所在的西湖区,是杭州市教学质量公认的翘楚,接到记者的电话,他直言,震惊之余也是必然结果。
郑老师自己的女儿也在上初中,他坦言,江浙这一带经济比较发达,一方面家长对子女要求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关注度高,孩子本身从小耳濡目染,给自身的压力也高,可能三方面外因和内因相叠加,无形中促成了很重的心理压力。
郑老师分析,孩子排解的机会实际上很少,两点一线的生活:学校——家庭是大部分学生的常态,假如有第三点,也是培训机构,在这个闭环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缺口能找到突破。
成人的世界里也充满压力,但是大人尚且可以冲着玩偶,用拳击释放。中学的孩子,唯一的发泄出口是中考。郑老师顿了顿,补充说,“我也问过一些孩子,他们的理想就是中考,前八所,前三!也难怪这批孩子压力大。”
还有一个角度,为什么我们的职业教育被人看不起
郑老师说,在加拿大,职业蓝领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待遇也高,比方说修汽车,计酬的时间点,是从家里出发开始的。国家应当尊重受职业教育出来的孩子,社会是个金字塔结构,北大清华一定只有几个名额,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现在的看法,人人都必须上,孩子以这样的决心去压抑自己,怎么能行?
对于杭州的职业教育,郑老师说,市教育局正在以一比一的比例在推——所谓一比一,招生人数上,普通高中50%、职业学校50%。另外,对上职校的孩子还有一定的经费补贴。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的大舆论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搞科研也好,搞课改也好,出发点最终是家长的意愿和评价。”“我们在做德育的过程中,要有所倾向,特别要引导那些排名中等,有可能上,有可能下的孩子。”
教育局有什么办法能缓解升学带来的压力?
郑老师实事求是的说:“保送生制度,可能是好事情。”他透露,这个制度目前还在拟定当中,原则上,杭州市排名前8的重高名额,通过推荐入学的学生数目,可能达到50%,杭城的学校,有条件按照人均数进行推荐,只要孩子在所在的学校当中成绩位居前列,就可以被推荐给优秀高中,这保护了很多弱势学校。
中策职校:学生毕业前就被抢光了
沿着郑老师提供的思路,记者走访了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办公室主任黄老师给记者说了个小段子:
几年前有个男孩子,在学校期间表现不错,本来也想考大学,后来家庭发生了变故,没有考,直接在雷迪森酒店就业了,但是他在酒店干得很认真,几年时间,做到了雷迪森领班,后来又成为厨师长。当年与他同班的有个同学,顺利考上了大学,大专毕业后分配,最后还在他手底下。
“职业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还要不同专业的技能。毕业之后,在就业上更有竞争力。”黄老师说,现在普高课程也在搞改革,开了很多技能的选修课。
我们有很多学生,初中里不出挑,到了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人变得更阳光了。
“很多人会觉得,选择职校的学生,就一定不优秀,我们不这样认为!”黄老师说,“确实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一般,心理负担重,我们实际上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职校当中,任课老师、行政老师的角色,往往是打通的。黄老师介绍,职校的专业选择与高校流行的“平台加模块”方式不同,择校的时候专业就选好了,但是在入学前,学校会在招生咨询上做好功课,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很多家长会来咨询,现在的孩子,自己也会上网站看自己喜欢的专业。“杭州的职业教育,比较弱的是没有的,我们学校的特色是综合性的,专业多,选择余地比较广”。
烹饪的学生,大饭店一早都抢光了
烹饪是中策的特色专业,学校与雷迪森、黄龙、凯悦等多家酒店签订了定点培养协议。学生的培养和授课,学校和酒店都参与,每一届学生中餐是80个,西餐100多,一届总共是200多个,大部分在毕业前都被抢光了,“小的饭店学生还不高兴去。”
职高开展地再好,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作为普通高中招生之后的一个“替补”;“保送生”制度的推广,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压力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大舆论的单一性给这些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浇灌出了硬性的价值观。古有削足适履的悲剧,今天的学生也正习惯于把自己放进同一个模子里相互比较。
压力带来的连带效应,可能会伴随孩子们直至成年,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应当思考,怎样去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才是最人性化的关爱。 (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