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道:天竺筷夹起别样人生
时间:2019-09-24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王连道,杭州天竺筷厂老字号企业掌门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泠印社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才艺测评委员会书法主任评委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研究院浙江分院副院长浙美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民间优秀文艺人才杭州天竺筷工艺美术大师,运河文化宣讲员,其个人事迹在《人民日报》、《上海外文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央视、浙江台等几十家媒体都有详尽报道,他用六十多年如一日的勤勉践行了坚持终身学习的典范。

习字66

王连道6岁进私塾寄读,先生赐教以毛笔习字,幼年确立了人生志趣。青少年跟随著名书画家王京甫、吴静初学习书法与国画;尔后从师西冷印社篆刻家余正、李早大师习篆制印,一直坚持,日积月累,遂成大师。从幼稚孩童写到白发老者,从隶书写到甲骨文,这期间用了66年。                 

7项专利

1965年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困辍学,王连道进工厂当车工,工作很繁重,却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在业余时间读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文和企业管理专业,拿到大专文凭。在杭州华侨眼镜仪器部任职期间,喜欢钻研的他又通过多年自学,深入探究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球构造特点,陆续研制出7项中国专利,造福弱视儿童。

50多项大奖

上世纪90年代,朴素的天竺筷安静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老祖宗传下东西怎么能从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失呢?我去把它找回来。”王连道带着他当初略带狂妄的话语和那颗炙热的赤子之心开始了天竺筷坎坷而曲折的复兴之路,那年他46岁。

当时王连道正在经营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了复兴天竺筷,他开始学习与研究天竺筷的技艺,并且着手杭州名优特产品的组合与开发,经几年的努力,一款由天竺筷、王星记、张小泉、杭产丝绸组成的“杭州四宝”出现在了2000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喜获铜奖,并被定为西博会选用产品,那年他53岁。

每一步复兴之路都渗透着王连道的汗水与艰辛,他跑遍了省市档案馆、图书馆、文史馆,翻阅了各种资料,深入了解天竺筷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他走街串巷,向老师傅、老工匠讨教奇特古老工艺;他翻山越岭,辛苦跋涉一个又一个山头,寻觅原材料。2006年,杭州天竺筷厂重组,那年他59岁。

经过王连道的苦心经营和巧意创造,近年来天竺筷连连出新品,年年获金奖,参加各种博览展销会,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澳门、台湾等,带回了订单,捧来了金、银、铜等50多项奖牌,天竺筷以更完美的姿态向世人宣告着它的回归。

二十几年来,王连道致力于挽救和传承天竺筷的制造工艺,为拯救“濒危”的天竺筷这份杭州的宝贵遗产,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努力了这么久,坚持了这么久,就为了将一把筷子留下来时,王连道淡淡地说了两个字:“是情。”是对杭州的情,对家乡的情,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情!一个“情”字饱含多少意味深长,又饱含多少辛酸喟叹!那年他66岁。

今年72

每个工作日上午打理天竺筷工厂,每天练字不少于三小时,每晚7-8点在西溪风情业主活动中心练舞,每周三下午到五常街道社区学校学习国标舞,每周一次的公益宣讲,每月末的周日下午义务组织社区书画沙龙,王连道总是那样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他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不断学习,多方融合,学以致用,造福社会,辐射他人,就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

从幼稚孩童写到白发老者,从学徒车工磨成工艺大师,王连道总是不懈探求,学无止境。为了心中的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用一生去学习、去传承、去创新!(人物系2019年浙江省百姓学习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