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29年,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8年,学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
一、学生管理整体情况
(一)坚持根本,健全体系
学生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践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深入推进“12345”五位一体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即始终坚持“一个根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两条主线”:服务学生工作
队伍素质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全面构建“三个体系”: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协同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学生发展支持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创新创业提升工程;形成“五大同育”工作格局: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集成思政教育大合力、创造协同育人大局面、优化引导帮扶大体系、彰显育人工作大成效,培育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健全机制,全面保障
学校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形成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处)牵头负责、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学生工作格局。打造“1+1+X” 多重覆盖学生工作队伍(1个思想教育辅导员队伍+1个日常管理班主任队伍+X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导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制订50个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设施先进,生活设施便利,服务设施齐全,活动设施完备,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需求。学校每年设置学生工作专项资金1300余万,用于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学生帮扶等5个方面,其中,投入300万建设学生工作信息化服务系统11个,包括数字迎新系统、离校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智能课堂、第二课堂、学生画像大数据分析平台、资助工作系统、智能考场、辅导员“十个一”工程系统等,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提供“一站式”服务,建成“智慧学工”,实现学生事务起点和终点“零距离”。
(三)思想引领,筑牢根基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建设“青马小路”思想教育阵地,系统化建设团日活动与主题班会,邀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等开展主题教育50余场,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把育人导向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中辉等开展工匠精神教育30余场。创新思政教育“五结合”理念,社会实践100余人次受到国家级、省级表彰。制定《生产育人章程》,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建立顶岗实习党团支部43个,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省级特色品牌活动6个,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特色班级群建设,培育良好班风、学风、校风。
二、学生管理特色创新
(一)用“十个一”构绘辅导员的育人轨迹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辅导员工作系统化思路,理清辅导员工作范畴,创建网络工作平台,通过自我诊断与改进,促使育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1.梳理工作职责,见证育人轨迹
学校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首要目标,在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将辅导员九项主要工作职责细化落实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具体内容包括:
(1)每周至少找学生谈一次话。
(2)每周至少深入一次学生宿舍。
(3)每周至少进一次学生课堂。
(4)每两周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5)每两周至少撰写一篇与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有关的网文。
(6)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班级集体活动。
(7)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排查。
(8)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
(9)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
(10)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学生管理论文或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同时建立了校院两级辅导员工作“十个一”管理体系,从辅导员“十个一”平台手机端学生、辅导员、学院、学校四个层面全面、真实地反映辅导员的育人轨迹。
2.创新线上平台,呈现工作画像
根据时代发展及辅导员工作状况,2017年9月,创建了辅导员“十个一”工程线上工作平台。平台以学校“智慧校园”系统为基础,辅导员可随时用照片、文字的形式记录工作,分享工作状态、经验、感想或网文。平台可直观呈现辅导员育人工作画像,形成辅导员“十个一”工程完成情况雷达图,促进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实现辅导员工作系统化、信息化,促进学校育人工作内涵式发展。
3.队伍建设显成效,育人水平创新高
自“十个一”工程实施以来,辅导员每学期平均与学生谈心谈话达2200余人次,深入学生宿舍近3000余次,召开主题班会、参加集体活动1300余次,开展安全排查、座谈会700余次,撰写网文、心得、论文或案例1200余篇。近年来,我校辅导员连续在河南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2次一等奖、1次特等奖,1人获评第五届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所培养的优秀学生程兆东、申艳霞分别获评河南省首届、第二届“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育人水平创新高。
(二)用“三多三精准”构筑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
创新精准资助模式,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1.建立多维度认定渠道,确保资助对象精准
(1)以量化自评为基础,建立全面覆盖的量化自评数据库,获取基于客观实际的学生个体主观需求信息,建立主观需求维度的困难生认定渠道。
(2)以客观数据为依据,采取“基于调查、注重评议、数据说话”的多举措并行认定模式,收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原生性数据,结合学生的经济活动范围和特征、学校大数据分析平台统计分析结果,建立“家庭情况调查信息—班级评议情况—大数据分析结果”的逻辑关系表,建立客观评价维度的困难生认定渠道。
(3)以信息反馈为主线,通过观测困难生家庭因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变化、家庭所在地遭遇自然灾害且受损致贫情况、家庭成员因重大疾病需经济帮扶情况、受到资助后的变化情况、经家访了解情况与申报实际吻合度的情况等五个方面的变化,实现资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建立动态调整维度的困难生认定渠道。
2.完善多举措保障机制,实现资助力度精准
(1)优化资助体系,建立了学生自评、班级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精准帮扶机制;创立了“五维一体”国家助学金评定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体,以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为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奖、助、贷、补、减、勤、免、偿”互为补充的精准资助工作格局,提高资助力度精准度。
(2)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主要经济资助方式为主导,以其他资助方式为辅助的“组合拳”式精准资助体系,全方位利用“奖、助、贷、补、减、勤、免、偿”组合帮扶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困难生提供不同的“组合拳”帮扶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实现资助力度精准化。
(3)创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的适时变化,提升资助力度精准率。
3.构建多元化帮扶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精准
(1)发挥奖学金的正向激励,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树“学习标兵”“诚信之星”等“黄河水院年度人物”先进典型100余个,加强先进事迹宣传,以点带面,不断加强励志教育。
(2)利用助学金的帮扶机制,将感恩教育融入助学金的宣传、评定与发放之中,并依托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3)搭建好勤工助学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与就业创业基地,强化资助育人精准。
(4)用好助学贷款的信用机制,积极开展“诚信校园行” 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及典型宣传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诚信教育。
学校“三多三精准”资助模式的实施,实现了“量化评价”与“民主评议”相结合、“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资助助人”与“资助育人”相结合,使困难生认定更加科学合理、帮扶资助更加准确到位、育人效果更加卓有成效。该模式获得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
(三)用“专创融合”构筑“双创”育人体系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双创”育人理念
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构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服务导向”三位一体的“1+X”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双线并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产·学·研·创”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同步提升。
2.完善管理制度,载体建设发挥好成效
学校形成“1+X”即“1个校级综合型双创实践平台+X个专创融合的院系创客空间”实践载体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校企合作建设了67个创客工作室、12个大师工作室、7个工程技术中心、188个专业实训室及虚拟仿真实训室,覆盖所有专业。校企合作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三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234项, 16个转化为创业项目。校内双创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一年一赛季、一季一分享、一月一培训、两周一讲座”的特色文化。
完善“双创”学分管理制度,设置“双创”“必修+选修”“2+6”学分制,制定“双创”激励措施相关管理办法,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3.强化队伍建设,设足经费实现强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创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45人双创导师库,成立了“双创”教研室。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了50余名专职教师。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双创”教育,近两年来经费投入3300万元。“双创”工作专项经费由25万元增加到26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100万元,为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提供了资金保障。
4.“双创”成绩屡结新硕果
近三年,培育学生创业企业42家,在孵团队140个,成立双创社团等3个、专业创新类社团34个,5个社团注册公司创业,形成“兴趣小组-专业社团-双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每年参与双创学生1.2万余人次,学生覆盖面达75%。
2015-2017年,毕业生创业率分别为3.4%、3.0%、3.5%。2017届毕业生杨卓的“欧克校园”创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河南最美大学生”程兆东通过水利CAD协会创业创办图文设计公司,带动学生参与专业型创业社团人数增加6倍。形成“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技能竞赛机制,实现精湛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双提升”。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600余项。学校获评人社部授予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学校基于学情和工作实践,创新工作理念和模式,构建“思想引领-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的育人路径,学生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黄河水院方案、黄河水院经验”。
(一)思想价值引领有实效。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我校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作交流发言。学校获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全国大中专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两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打造典型选树工程、“水之韵”核心价值观大讲堂等3个省级校园文化品牌,“邢二朋志愿服务队”等4个河南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品牌。见义勇为三入黄河救3人的学生邢二朋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传承工匠精神程兆东、助力精准扶贫申艳霞获评河南省最美大学生。
(二)管理服务育人见真情。
创新“三多三精准”资助工作模式。五年来,资助困难学生总人数8.9万人次,资助总金额2.3亿元。学校获得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全国高职高专仅两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五个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学校获批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立体渗透、多元参与”的职业体验就业指导模式,实现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双高”目标。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就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均为全省第一,学校获评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
(三)职业素养提升出实招。
构建“1+X”双线并行“双创”新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主导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获得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众创空间,为河南省唯一高职院校。获得全国职业学校“挑战杯”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两个。形成“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技能竞赛机制,实现精湛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双提升”。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600余项。学校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四)学生管理工作有影响。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10余项,省级荣誉20余项。分别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单位、全国大中专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国家众创空间、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国家级荣誉,河南省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省级荣誉。近三年,北京资助中心和50余所学校来我校交流学习学生工作,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奖50余项。《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全方位宣传我校学生工作稿件近200篇,转载600多篇。
站在新时代,学校将立足新学情,勇于新作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