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吉林女子学校
“白山松水,女权肇始,我校夙清芬;力学无荒,乐群健体,进德继先民……” 1907年,吉林女子学校破茧而出,当属开天辟地。文献《东三省政略》称:“吉林向无女学,是校开而女子向学之风为之兴起”。我们的血液中回荡的是近代的脉搏,有历史的学校是一种文化,112年的精神流淌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如今这所百年历史名校,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7万平方米,教职员工351人,学生3540人,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德育科研百强校、全国送温暖工程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验基地校等荣誉称号。
一、科学定位、全员育人、强化保障,全力打造“特色化、高水平”学生管理名校。
(一)高标准定位、大动作推进,打造“特色化、高水平”学生管理名校
吉林女校通过国、省“双示范校”建设,已成为吉林省最具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承担着我省打造全国知名中等职业学校的神圣使命。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精神,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建设为统领,立足女性特色教育,高起点谋划,大动作推进,努力实现“职业女性、智慧女性、通才女性、诚信女性、高雅女性、幸福女性”的培养目标,培育“秀外慧中、智德婵媛”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力打造“特色化、高水平”学生管理名校。
(二)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育人网格, 立体构建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学校建立了“处处都是管理落脚点,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工作体制。学校党委积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牵头成立了女性研究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引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长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相结合,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学校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成立了由学生科、保卫科、舍务科、教务科等共同组成的学生管理工作考评组、活动组和保障组;成立了由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委员会等共同组成的管理组、检查组和督导组,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格局。
(三)夯实制度基础、加大研究力度,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学校按照《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要求,进一步修订、制订了《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五星中职生培树手册》《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不断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学校制定了学生管理科研制度,把学生管理项目列入科研规划,组织广大教师加强课题研究,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以研促育、以研促管”的能力和水平。
(四)运行女性研究中心、挖掘企业育人资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
为实现校企共育,学校成立了女性研究中心。该中心下设女性文化研究室、女性服饰研究室、女性心理研究室、女性形象研究室及5个大师工作室。该中心通过企业专家论坛等形式向全校师生传播女性文化、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践行女性修为;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实现了女性文化研究、教育、实践的三维融合。
(五)走进学生心灵、创建“PEC”模式,提升学生管理效能
“PEC”来源于“感知”(perception)“感受”(experience) “感悟”(consciousness)三个词语的英文单词的缩写字头。“PEC”育人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做法是以读懂学生心理开始,从走进学生心灵入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特殊设计的活动场景中自我认知、自我锤炼、自我升华,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核心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感知主题,感受情境,感悟理念,到产生心灵触动,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行,从而升华为一种终生恪守的道德准则和信念。
(六)加大经费支持、打造智慧管理,为学生管理提供设施保障
学校成立了“天使”基金会,与吉林省、市妇联开展“春蕾助学”项目,10年来,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资助869名失学女童,使之顺利完成学业。此项工作已经成为吉林省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公益品牌项目。
为实现智慧管理,学校一是建设了智慧班牌系统。智慧班牌分布于全校各班、寝室、实训室、活动室,既是班级风采、特色的展示窗口,也学校进行班级管理、课程管理、班主任管理的重要平台,还是家校互通、家校共建的高效平台;二是开发了德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活动计划管理、德育活动展播、德育活动统计、德育素材共享等,推进了学生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二、聚焦创新,立体建构、 多维实施,架设并实施吉林女子学校特色文化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教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无意中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线上的“配件”,使之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机器人”,形成了忽视人文素养、人格培育的“半人教育”。为此,学校在启程新的百年时,做出了传承历史文化,关注人文素养,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全人”教育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一)人文化成 、涵养匠心,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体系
关注民族的未来,从关爱女孩开始。为此,学校确定了“秀外慧中,智德婵媛”的文化内核,构建了女性特色文化体系。
“秀外慧中,智德婵媛”出自古典。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婵媛”,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媛”。“秀外慧中,智德婵媛”这一文化内核,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外表秀丽、内心聪明、智慧谦德、姿态优雅的女孩。然后通过确定办学使命等12个维度,达成实现“职业女性、智慧女性、通才女性、诚信女性、高雅女性、幸福女性”的培养目标。
(二)文泽学府、品润群芳,多维实施学校特色文化体系
1、编撰《文化百年》、沉淀历史精华 ,孕育东方丽人
学校立足百年文化底蕴,编撰了《文化百年》一书,共十大版块。每一名新入校的学生,拿到的第一本书便是《文化百年》,学子们在阅读中,体味着女校时光流转,岁月过往,感受着文化的传承、精神的流淌。学校基于百年文化,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组织“企业文化讲堂”“经典女性文章品读”“优雅女性文明礼仪展示”“女校文明风采大赛”等孕育东方丽人。
2、促进古今交融、固化学校历史,昭示女性特色文化
学校建设了校史展室,以百年历史沿革及文化发展为主线,以“百年春秋,薪火传承”等八个版块为载体,用200余幅图片、图表,100余件实物展品将女校发展历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令人仿佛穿越时光,徜徉于女校百年历史文化中。学校选择核心地带,建设了9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将学校历史精华、文化内核、办学理念、礼仪规范、女性文化雕刻在广场四周的石壁上。同时,学校还打造了将女性教育名言、手工艺品、班训、班歌、班徽、女性特色文化等实物文化载体。历史、现代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呈现了一幅壮美波澜的女校育人画卷。
3、奏响主旋律、升华传统教育,延续中华民族血脉
女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推陈出新,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女校特色、充满青春激情、体现女孩鲜明个性主题的“德艺双馨、靓丽女孩”系列活动,使之成为女校育人的“主旋律”。如 “最美女生”文明礼仪活动、“最美孝心”感恩活动、“最美梦想”才艺展示活动、“最美声音”传唱活动、“最美家园”寝室文化创建活动、“最美巧手”生活能力比拼活动等。学校还在全校范围内分批次开展“最佳五星中职生”培树活动,全力打造技能之星、才艺之星、勤学之星、美德之星、励志之星等。学校将上述活动的做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升华,公开出版了《德润芳菲》《文明的魅力》《心雨润泽》《春蕾绽放》《花开的时节》等文集,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育人案例。
4、立足女性素养、创建课程文化,培养现代女性工匠
学校创新课程文化,分层次、分专业进行中华书法、基础礼仪、中华茶艺的传承与培育,厚植了传统文化根脉,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首先,学校定期对文化课、专业课等国家指定课程进行添加女性元素的调试,形成特色调试文本,在课堂中进行女性素养渗透。其次,学校开发了《女性家政指南》《女性礼仪与形象设计》《女性形体训练》《女性成才指南》 《文化之韵》《女性美文鉴赏》等13类校本课程分专业供学生选修。再次,学校开发和建设了智慧教学系统、智慧书法教室、智慧茶艺教室、智慧礼仪教室,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技术含量。最后,学校开设了适应女性成才的健美、插花、茶艺等40余门活动课程以提升女性的多元智能。
5、毓秀钟灵、涵养匠心,助力圣洁天使高飞
吉林女子学校校园依山临水而建,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既有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又有王阳明“格物致知”的睿智达观,兼有陶渊明悠然南山的闲适超然。校门与正对面的人工湖景区、运动场为中轴,建筑物以女性特色词汇命名,左侧为学生生活区,自北向南为淑女阁一、淑女阁二、毓秀阁;右侧为教学区,依次为书香阁、双馨阁、艺雅阁、智雅阁。绿地、环路与文化长廊将这些横纵建筑连接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整个校园便浑然天成出一个“女”字,呈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三、管理创新、特色鲜明、案例升华,女校特色文化的构建与实施建模成为可推广性、可复制的示范性模式
(一)人文化成、蕙质兰心,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形成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创新女校文化,加速了生命的蜕变,女校在时代发展中已化茧成蝶。然所有彩蝶的翩翩起舞,只为给女孩一个最美的未来。创新女校文化实现了从“半人”向“全人”教育的转变,高雅清丽的形象气质、文明有礼的举止言谈、弹写画舞的专业本领,成为学校女孩最靓丽、最动人的底色。在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学校共有2名教师获国家杰出指导教师奖,12名教师获国家优秀指导教师奖,参赛作品获国家决赛一等奖6项。经学校十余年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逐年提升,部分学生已走上企业管理岗位,李明书等54名毕业生已担任幼儿园园长职务。
(二)理论创新、体系建模,诠释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1、校长王福利公开出版的《思想 理念 文化—女子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策略》一书的“思想之源”从7个角度阐明了学校办学理念的来源;“理念之树”从学校办学定位等12个方面展示了吉林女子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的基本架构;“文化之韵”是将基础性办学理念转化为应用型办学理念,构建与升华为学校特色文化体系。由此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办学境界——“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2、学校编撰并公开出版了《文化之韵》《女性美文鉴赏》《德润芳菲》《文明的魅力》《心雨润泽》《春蕾绽放》《花开的时节》《女性成才指南》《女性礼仪与形象设计》《女性家政指南》等13门教育教学教材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含量和创新力度,实现了完整的文化建模与创新。
(三)案例升华、经验辐射,女校文化建模成为可推广性、可复制的示范性模式
1、《中国教育报》以《钟灵毓秀 松水含章 百年学府 德渥群芳——吉林女子学校文化建设纪实》为题报道了学校文化建设。
2、校长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16年会上作了题为《吉林女子学校百年文化流脉实录》的经验介绍并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刊载。
3、《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的《我们眼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亮点》专刊以“办学历程激荡百年……不变的是对文化品格的关注”为入选理由使吉林女子学校上榜“2016年值得关注的学校”。
4、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形成的经典案例《铺就双本一融职业教育新路,培育秀外慧中智德婵媛之才》引起教育部关注,《职业技术教育》的“中职采访万里行”专家组专程到校采访并报道了女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5、2018年5月,校长赴台湾进行了《人文化成 涵养匠心——吉林女子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与实施》的专题演讲。
6、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被收录于教育部的《和谐校园文化育人》经验集。
7《女性成才指南》等教材已被十余家企业作为员工培训教材,集安职教中心等20余家单位到学校借鉴文化建设经验。
8、校长近年连续为宁波、南宁、海口、西宁、昆明等地的国培教师进行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品质的讲座及培训。
面向未来,学校始终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立足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全国中职“文明风采”活动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满族文化及学校百年文化相结合,传承精品满族说部非遗项目,拓展、丰富学校特色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