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如何界定?”“有效民事法律行为要具备哪些条件?”3月26日下午,在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八楼录播教室,青年教师易文静向全班同学抛出的“民事之问”贯穿了整个课堂。一场由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思政课校本教研活动正在这里热烈开展。
热点赋能课堂,强化法治意识
伴随着最新民事热点视频的播放,易文静老师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的公开课拉开了此次教研活动的序幕。易老师巧妙借用最新时事热点,创设充满趣味的情景模拟,将枯燥的法律知识融入贴近学生的案例中。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在心中悄然强化。
研讨碰撞思维,助力教学成长
在政史组胡丽菲组长主持下,围绕易文静的这堂课,与会众人在研讨交流中各抒己见,从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大家既肯定了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亮点,如巧妙运用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等;也针对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交流评价反馈中,大家对思政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说课展现风采,交流启发新思
金华市说课一等奖获得者朱若天老师、永康市教坛新苗徐椰老师分别展示了信息化说课的比赛成果。朱若天老师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古时期的非洲)为主题,以非洲一颗小小的咖啡豆开始,再以袁隆平先生的稻种结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教学思路,向大家展示了引导学生探究中古时期非洲历史变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徐椰老师则通过今年大热的文化IP哪吒展开了《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说课内容,将“混天绫”“变身咒”“风火轮”三种哪吒的经典象征与议题式教学紧密结合,巧妙借用各种信息化平台,阐述了如何在思政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两位老师的说课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信息化手段运用巧妙,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对思政教学的深入思考,为思政教学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提供了新思路。
施丽娜老师、凌安培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说课比赛的注意事项与相关经验。他们从比赛的流程、评分标准,到说课内容的设计、语言表达的技巧,都进行了讲解,让老师们对说课比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老师们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提供了有益参考。
探索创新提升 促进课堂质量
活动最后,思政教研室主任应江泚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应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效,鼓励年轻教师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她希望大家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
此次教研活动,为学校政史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从公开课的示范引领,到组内交流的思维碰撞,再到说课展示的经验分享,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教师们的智慧与心血。未来,思政教研室将继续深化教研活动,探索思政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胡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