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瓯江共富实践团”师生前往享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中华灵芝第一乡”美誉的丽水市龙泉市。
千年窑火釉青瓷,非遗技艺承新生。实践团参观龙泉青瓷博物馆以及中国青瓷学院,探寻龙泉青瓷历史渊源、现代工艺。青瓷烧制技艺始于西晋,在北宋年间初具规模,南宋至元代达到鼎盛。“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誉为青瓷美学巅峰,历史称龙泉青瓷所在地为“哥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成为外销瓷器主流,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波斯湾、东非沿海。据考究,新安沉船出土瓷器超60%为龙泉窑产。明代官窑地位式微,龙泉青瓷于晚清一度停烧,直至1950年代才恢复生产。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成为全球唯一陶瓷类人类非遗项目。
当前,龙泉青瓷运用“低碳智能驱动工艺”完成技术革新。引入十二工位离心注浆机,提升坯体成型效率,降低生产能耗,运用数控雕刻机实现纹饰精准复刻,产品一致性达98%。中国青瓷学院李德胜团队开发多功能釉水,添加稀土元素优化釉色层次,并融入抗菌、负离子释放功能,拓展医用、家居高端市场。团队师生认为龙泉青瓷的发展在于以“文艺之姿,实用之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筚路蓝缕生灵芝,土味专家领共富。团队师生共话首创“林下准野生栽培”技术的项永年先生,深入调研其创业历程、技术创新与产业拓展模式。项先生扎根梅地村30余年,早期从事香菇、茯苓栽培。上世纪90年代,他尝试用野生灵芝培育菌种,成功推广椴木灵芝大棚种植。2012年,他提出“准野生灵芝”理念:将菌丝椴木移植至原始森林仿生培育。连续3年试种失败后,开始引入山泉水系统优化林下管理,于2016年试验成功50亩灵芝,干灵芝年产量达1000斤、孢子粉300斤。为感谢村里乡亲多年来的守望关怀,项永年联合浙江省农科院选育出朵型大、菌盖厚的“龙芝2号”菌种,积极推广栽培技术造福于民;同步配套建设“灵芝谷”家庭农场以期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林下灵芝”产业闭环共富。团队对项先生躬身“准野生灵芝”栽培工作表示敬意,同时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拓展青年市场领域的“文创产品”相关建议。
一方人才共创一方产业魂,一方产业共富一方人。从南宋“千峰翠色”到“碳中和青瓷”,龙泉匠人以窑火淬炼文明,以创新续写传奇。青瓷、灵芝产业印证了“科技赋能传统、生态兑现价值”的发展逻辑,为非遗活化和乡村共富提供了“龙泉范式”。(文字:翁琳瑶 柳可可 图片:叶诗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