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百米”漫画、青春宣讲……浙江大学生创新开展工业文化遗产活化实践调研活动
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团队创作的漫画《我是杭钢1号高炉,这是我的70年》。团队供图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钱塘江北岸的烟囱群,我总能想起1957年的那个深秋……原来钢铁的本质不是冷硬,而是将人的温度锻造成不朽的筋骨……”这是中国计量大学00后大学生们在杭钢旧址蹲点式调研后创作的“百米”漫画《我是杭钢1号高炉,这是我的70年》。漫画以工业遗产为第一视角,穿越时空,通过杭钢与新时代青年的对话,描绘了中国工业发展从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到继往开来的时代蝶变。该作品一经发布,便得到青年大学生们的点赞。

今年是浙江省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自5月以来,中国计量大学组织师生赴全省11个地市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循迹溯源中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师生团队20余人先后深入杭州桥西历史街区、杭州钢铁厂旧址、温州苍南矾山、湖州善琏湖笔小镇、台州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等地,聚焦浙江省的20余处代表性工业遗产,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和宣讲直播等方式,探究“八八战略”视野下浙江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现状,助推浙江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

团队调研善琏湖笔。团队供图

当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相融,工业遗产不再是被遗忘的过去,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化与生活的桥梁。在湖州善琏湖笔小镇,团队成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蹲点式调研。他们走访湖笔厂,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晓华,了解湖笔制作中“守正”与“创新”的深层联结,深刻感悟“八八战略”引领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最终,团队以“一支笔带动一座城”的文化活化理念,提出“文化+”的改革创新路径,为助推善琏湖笔厂以及湖笔传承馆、体验馆和制作活态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团队走进南洋312平洞矾矿遗址。团队供图

“四面环山,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小小的矾山盆地蕴藏着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大智慧。作为迄今全球明矾储量最丰、开采规模最大的工业遗产,温州矾矿的采炼史绵延650多年,堪称“中国工业文明的活化石”。“从初步了解到深度探析,我们团队耗时5天解码钒矿的‘出圈’密码。”团队成员俞子扬表示,“通过大量的采访,我们发现‘景点多’‘体验多’是各地游客的共性答复。”温州矾矿打造了数十处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开发了多条文化体验游览路线。然而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能守住文化根脉,又能激活发展动能?这是团队成员通过调研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矾矿的保护与利用讲求辩证性。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矾矿文化的历史底蕴,修复历史文化遗址,打造系列有辨识度、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另一方面,要加强遗迹系统保护,科学推进活化利用,让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俞子扬表示。

在台州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团队实地参观中国第一台双向潮汐发电机组。调研中,团队发现虽然该电站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价值,打造了集科普、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工业项目。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参访游客以温岭本地为主,其中学生群体占比高达82.7%。对此,团队提出了通过数字活化打造特色线上展厅和基于新场景和新服务拓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IP模式等对策。该建议得到电站综合管理与法律事务部副主任何伟斌的高度认可。

团队成员与杭州工艺美术大师合影。团队供图

近三个月来,师生团队扎根一线,对浙江各地市的代表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调研,收集问卷近万份,深度访谈30余人次,已初步完成了调研成果《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我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施对策》。该项目带队教师表示:“希望带领同学们通过专题实践调研,获取真实的调研数据,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为讲好浙江工业文化遗产活化的生动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据悉,本次实践依托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新时代伟大变革青年化阐释的机制与路径创新--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团队聚焦“八八战略”中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这一主题,以青年化的叙述方式,围绕“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的伟大变革和成果总结,制作系列工业微电影,将浙江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擦亮历史文脉的生动事迹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网络文化作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展示。

该校党委副书记程刚表示:“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弥足珍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丰富素材。今年,学校组织00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以工业文化遗产活化保护为主题的循迹溯源实践调研,引导学生以文化建设小切口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沉浸式体悟‘八项工程’彰显的力量,让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案例深入青年大学生内心。”(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姚昱帆 俞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