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⑫“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
时间:2024-11-2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是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党委主办、镇成技校承办的思政教育类终身学习项目,是“乐学马涧”的重要载体。“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脱胎于2018年试行的中小学联村导师驻村服务活动,灵感源于高校辅导员制和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制,是指由镇成技校负责从乡土人才和思政教师中遴选出来协助村两委从事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增强农民创业致富愿望及服务农民终身学习等方面工作的社区教育志愿者,是村民成为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新时代成功人士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自2020年5月本项目正式启动以来,“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成为马涧镇迅速推进乡村“千万工程”和乡村共富的“加油站”,而且马涧成技校也因该工作品牌的建设成果和示范性作用被评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四期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经自我评估,该项目已完全达到“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申报条件,现将该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主题鲜明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均纷纷开展社区教育赋能乡村共富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与实践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开设共富课堂,对如何激发作为共富主体的农民的学习内驱力和弥补村级社区教育共富师资短缺问题的研究缺乏研究与实践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马涧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甜美小镇”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国家农业强镇的高水平建设工作。

1.紧紧围绕马涧杨梅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杨梅是马涧的共富果、甜蜜果,已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杨梅产业链是建设“甜美小镇”不可或缺的经济举措。杨梅产业链涉及杨梅的产、供、销、储运及观光游等各环节,辖区内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专业素养普遍较低,但学习主动性不强,需要乡村辅导员的精准引领。

2.紧紧围绕马涧“千万工程”的高水平推进发挥“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游成为建设“甜美小镇”不可或缺的生态举措。但乡村建设往往陷入投入大、收效微的困局,懂管理、善经营、有品味的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致富带头人乏善可陈。乡村要有未来,人是核心资源,关键在于人的素养和共富能力提升,乡村辅导员在凝聚精神动力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3.紧紧围绕马涧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发挥“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甜美小镇”的建设,除了果甜、景美,更需人文美。马涧的人文美主要包含以杨梅文化为主体的乡土文化精华美和以心灵美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美。农民技能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偏低是乡村共富的硬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区教育的育人根本任务同样是立德树人,大思政教育不仅适用学校教育,也适用于面向成年人的社区教育。传承马涧精神(即骥魂),提升农民的技能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凝聚共富理念可以为建设“甜美小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乡村辅导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乡村社区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由“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完美弥补。师资的短缺成为制约乡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甚至导致乡村社区教育陷入停滞状态。乡村辅导员制有效整合了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协助乡村干部强化对农民提升素养及创业致富理念的引领。

二、组织保障有力

1.有管理机构。“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由分管教育的镇领导(兼任马涧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徐胡岚兼任项目指挥长,镇教育党总支书记、成技校校长舒鹏程和镇综合办宣传干事赵源兼任项目副指挥长。为确保系列活动能长期开展,马涧镇党委社区教育委员会在镇成技校设立秘书处,负责统筹乡村辅导员的遴选、管理与使用。成技校专职教师钱师华、李新华、陈英杰任组员,负责聘请本项目的乡村辅导员,依托骥兴学堂和骥农学堂共富课程开展日常培训活动。

2.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学校安排舒鹏程、钱师华、吴晓东、李新华、陈英杰等五位专职教师负责乡村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建设。由舒鹏程担任总辅导员,聘请长期参与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骥兴学堂”的5名兼职教师、10名骨干学员及10名来自中小学校的思政学科联村导师担任乡村辅导员。各村还分别确定一名文化礼堂管理员兼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协助乡村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高,舒鹏程和乡村辅导员吴晓东分获全国最美社区教育工作者,舒鹏程还曾获评浙江省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扎根基层 建功立业”成校校长,钱师华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李新华老师曾获评省老年教育优秀班主任,陈英杰老师曾获评兰溪市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成技校还定期开设乡村辅导员论坛,相互分享探讨工作中的问题得失,不断提升乡村辅导员的管理艺术和水平,确保兼职教师和骨干学员能胜任乡村辅导员的工作。

三、后勤保障到位

1.项目经费有保障,有固定且充裕的专项经费。

马涧镇成技校负责活动经费的开支,在年初做好专项活动经费的预算。2021年、2022年、2023年专项活动经费实际开支分别为3100元、5200元和5700元,用于支付学习资料和讲师费(含乡村辅导员的工作补助费),2024年专项活动经费的预算高达1.5万元。

2.项目教学场地设置符合教学和安全要求,教学设施完善、设备齐全,能较好地满足培训规模和实际培训需求。

“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以各村文化礼堂内设的讲堂为主要活动阵地,配有固定的远程教学多媒体设备和能满足本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同时使用的课桌椅(至少30座)。周边人口相对密集,交通便捷,采光、通风、消防等要素均符合培训场所的要求,能较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四、项目管理质量高

1.项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科学。

项目组在成立之初,即制订了《“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年度培养方案》,方案中对“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的培养目的、工作任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工作中,镇成技校把乡村辅导员的思政微课和工作案例进行相互分享,确保整体提升工作成效,持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共富课程与实践的积极性和覆盖率。

2.教学内容紧贴乡村发展需求且不断更新。

“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的思政微课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设置,教学内容以激励农民创业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主要目标指向,引导学员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共富课程,怎么选择和学习共富课程,如何开展创业就业实践。可根据党员、干部、村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不同的学习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和辅导时间,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骥农学堂”共富课程。

3.教学管理手段先进,过程管理严密、科学。

注重成人思政的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管理,镇成技校每月审核乡村辅导员的思政微教案、村民学员一人一档建设情况、点对点访谈情况、学员参加骥兴学堂和骥农学堂共富课程的学习情况等。

4.坚持课题引领和品牌创新并举,形成了有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教育赋能乡村共富的马涧范式。

2018年,镇成技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联村导师制,由李新华老师负责《联村导师: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引路人》的子课题研究,初步厘清了“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制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理念,即遵循“尊重、倾听+权威、引领+交流、体验+实践、成长”的递进式原则,尝试从中小学校先派联村导师帮助学员实现学以致用,为乡村辅导员制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2020年,马涧镇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专业委员会认定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实验单位,开始从社会各界遴选兼职教师负责农村成人的德育工作,“乡村辅导员”或“驻村辅导员”的称呼由此应运而生并从联村导师队伍中细分出来,进一步加快了“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制赋能乡村共富的特色品牌培育。

2023年,《乡村辅导员制为基础的社区教育赋能乡村共富的实践与研究》被省职成教协会列为立项课题,马涧成技校以“统整、联动、服务、创新”为实践研究理念,组织“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从需求调研、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心理咨询、项目研究、创业指导等六个维度开展实践,积极探索以农民精准紧密型思政教育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赋能乡村共富模式,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村干部以灌输式宣讲为主缺乏后续效果跟踪、成年个体常态化思政教育基本缺位的粗放模式,实现了农民的德育工作也有专业人做专业事。

乡村辅导员以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骥兴学堂”“骥农学堂”共富课程等为主要载体,以乡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积极走村驻堂入户到田,以“村民即学员”为服务意识,秉承镇成技校“为持续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党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思想,以帮助乡村培育扎根农村、农业和打造未来乡村“品质生活”的乡土人才为核心目标,集中辅导和个别跟踪辅导相结合,把思政教育的内容化整为零,在畅聊中捕捉“向幸福奋进”的学习源动力,在畅聊中强化追梦甜美生活“搏一生改变”的渴望,在畅聊中明晰学习和工作的方向,不断激励,持续强化“学习改变命运”的共识。

五、项目效益鲜明

1.规模大、影响力广。近自本项目启动以来,以村为单位根据学员需求组建若干班级,由乡村辅导员每月定期集中开设思政微课和点对点随访式思政辅导,实现了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的常态化,深受村民们的欢迎。乡村辅导员被干部群众誉为马涧镇乡村人才振兴的“引路人”,他们充分挖掘本土的商贸文化、杨梅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提炼马涧精神,以一个个人物故事的形式,汇编成图文并茂、富有乡土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新时代马涧人》,以乡土人物故事激励农民们奋发图强,“耕”“读”不辍,乐学、善思、致用,指导他们根据自身创业需求组团学习,抱团发展,精技乐业,精准提升农民创业致富和建构未来品质生活的能力,争当新时代共富先行者,培育了一批视野宽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立志乡村振兴的学员。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参与人数分别达到13312人次、15332人次、16569人次,2024年1-2月份2981人次,常年参与活动的直接受益农民1273人,平均每村有38人成为乡村共富的骨干力量。

马涧镇是杨梅之乡,杨梅种面积达到4.7万亩,杨梅产业从业人数约3.4万人,几乎家家种杨梅。在社区教育乡村辅导员们的引领下,近万名果农长期参加省级成教品牌“杨梅产业链一体化培训”特色项目的学习,组建了以有农技专长的学员为主体的市级学习型社团——国际杨梅研究中心,主动与省内外杨梅种植人员和日本及东南亚国际专家、果农等开展杨梅种植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深化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使杨梅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本土学员与省农科院合作自行探索形成了大棚设施栽培杨梅技术,多项杨梅种植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社区教育乡村辅导员们的价值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员尝试大棚设施栽培杨梅,大棚栽培面积迅速突破28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栽培杨梅基地,多个杨梅品种连续夺取浙江省最甜杨梅称号。年近60岁的果农汤有贵深受乡村辅导员的启发,加入国际杨梅研究中心,克服困难精心钻研“杨梅产业链一体化培训”项目提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并建立起了数字化智能管理设施大棚栽培杨梅的七星山名果庄园,实现了用一部手机就能精细管理整个果园的梦想。他的精品杨梅品质深受客户欢迎,曾卖到240元一公斤还供不应求。如今,汤有贵也受聘担任社区教育乡村辅导员,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大家“学习创造甜美未来”,引领更多果农参与到“杨梅产业链一体化培训”项目的学习中,共同探索数字化智能设施大棚栽培杨梅的“梅”好共富之路。如今,在乡村辅导员们的辛勤耕耘下,“好技术才能种出好杨梅”已成为马涧果农的共识,学习内驱力普遍增强,小小杨梅串起了共富产业链。

马涧镇横木村曾是一个发展落后村,马涧成技校为该村选配了一名社区教育乡村辅导员,发挥成技校在理念引领、文创策划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和该村实际,依托省终身学习品牌“乐学马涧﹒骥兴学堂”,以助推乡村文旅为课程目标,设计了到该村开展走村驻堂周周讲的“垂钓产业链一体化培训”系列课程,采用“学用合一”特色教学模式,通过领雁班(面向村干部、村民代表)、创客班、乡村美学社团等载体,引导村民学员积极参与美食街、民宿区、特色项目体验区等垂钓产业链一体化的建设。如今,“整村旅游”已成为村民共识,一根小鱼竿撬动蓝色大产业,横木村也成为兰溪第一个发展垂钓产业的共富示范村。

6.项目在区域范围内对其他成人学校建设有示范引领作用。“乐学马涧”乡村辅导员制实现了镇成技校与镇党建办的互融发展和优势互补,不仅是乡音宣讲员机制的升级版,更是为乡村成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优化成技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得到了兰溪市委的肯定。在兰溪市社区学院的推荐下,兰溪市各乡镇成技校及金东区、永康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等纷纷到马涧成技校取经学习,马涧成技校也因乡村辅导员制的创新成果获评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期农村社区教育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CLC项目启动会上,马涧成技校报送的社区教育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的工作机制,被列为典型案例,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专家“制度创新引领人力资本下乡”的赞誉和推介。

7.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较高,在市级及以上媒体上有报道。乡村辅导员赋能乡村共富系列活动和学员干事创业的事迹受到了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新闻客户端、金华日报、兰江导报、兰溪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省社区教育中心主办的《社区教育研究》刊物也将在2024年第一期对此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