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水乡柳韵
时间:2025-09-25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一、基本情况

在江南水乡东林,不管是鱼还是稻谷,丰收的农产品都会放进一种叫“柳编”的容器里。东林柳编是一种用柳条(杨条)编织而成的农用盛器,柳编本身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器又可以装满果实,寓意丰收。东林镇的泉庆村、泉益村以及泉心村一带盛产杨条,自古有杨条加工、制作柳编的传统技艺,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2008年,东林柳编就已经申报了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又申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得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东林柳编”牌子。2019年,“水乡柳韵”——泉庆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吴兴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名单。泉庆村也利用文化礼堂阵地、柳编制作陈列室等场所,宣传东林柳编非遗项目。

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盛器又因其可以装满果实,寓意丰收,受到大众的喜爱。柳编技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用和审美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柳条等原材料和编制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柳编技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柳编制品充分利用韧性植物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了劳动民众的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了,市场对栲栳等柳编制品的需求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特别是当机械化逐渐代替人工进行播种与收割后,市场的需求急剧下降。本世纪初,只在几个自然村存在着作坊式的小厂,而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不敢接大额定单,只甘当“二道贩子”,又进一步造成柳编产业发展慢、做不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柳编艺人的逐渐老去,需要时间磨练的手艺很少有年轻人能迅速接上。以泉庆和泉益两村为例,参与制作柳器的人平均年龄均到70以上。

精制的柳编工艺品,具有民间美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培养操作能力和开发美育的好素材,作为我国传统手工工艺,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受到广泛的欢迎,市场前景看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工作站职能,以“山水田园 秀美东林”学堂为载体,依托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泉庆柳编”,通过百年柳编传承进课堂等方式,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将非遗融入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明创建,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勃勃生机。

二、主要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东林柳编起于明朝,兴于清中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所产柳器不仅盛行于苏杭一带,甚至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南洋和欧美。借助柳编这一手工艺,东林镇钱家潭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柳器生产基地,《嘉庆·德清县志》载:“钱家潭出杨条,均挺柔韧,制笆斗销于远处”。

(一)开发柳编课程,柳编文化进校园

东林成校与东林二小密切合作,开发《柳编》课程,课程开发以“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的协调能力,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将“柳编”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与研究,把这种发自民间的手工制作工艺美术带进学校、带进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实地走访调查、资料收集、作品欣赏、实际制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丰富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课程涵盖家乡柳器介绍、柳器制作常识、柳器制品的制作、柳器产品的主要用途、柳编与环保五个方面。

1.了解家乡柳编历史,激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

东林柳编是一种用柳条(杨条)编织而成的农用盛器。根据容量大小和用途不同分别称“栲栳、笆斗、拎笆、四升斗、鞋扁”等,是江南水乡农村广泛使用的农用盛器。“笆斗”的成品,根据大小不同有“七斗笆”“五斗笆”“三斗笆”之分。七斗笆也叫栲栳,用来挑运稻谷、盛放大米;五斗笆较多用来盛放米粉;三斗笆也叫“园斗”,是一种计量用具。另外,还有用于播种谷子、麦子和大豆的“拎巴”、用来盛放女红针指的“鞋扁”等。笆斗与农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女儿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深受人们的喜爱欢迎。通过组织与民间手工艺有关的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家、接触农民,了解更多的乡土人情,激发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

2.学习柳器制作,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东林柳编制作过程有“前道”和“后道”之分。“前道”制作,经过“夹白”、晒干、浸泡、编织等多道工序,制作笆斗的半成品。这时的编织大多由妇女担任,因此有“传媳不传女”的说法。前道使用工具有竹夹、铁夹、经夹板、“宽底”(也就是模型)、柳带刀等。“后道”制作,是将半成品装上毛竹“斗圈”和“斗底”,成为结实耐用的笆斗成品。工序有劈竹、撑圈、安底等。使用的工具有:蔑刀、木槌、钻子等。以“柳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构建特色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

(二)创建基地、工作室,柳编文化立项目

创建柳编特色教育基地,邀请当地柳编艺人,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柳编技艺。成立“水乡柳韵”泉庆柳编工作室,积极保护和宣传“东林柳编”项目,努力使柳编这个优秀文化项目发扬光大。

1.创建基地,注重体验实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柳编的文化和各项技能,东林成校与东林二小经过多方努力,建立了柳编教学传承活动教室。教室内既有专门的制作工具、古老器物的展示,也有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材料。建立了2个柳编拓展性教学班,每周两节课排进课表。同时,还与当地柳编特色村——泉庆村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共创的柳编舞蹈《轻歌柳韵》走出了校园。开展柳编教育探索多年,成校培育创建的“水乡柳韵”——泉庆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吴兴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名单,东林二小成为了湖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2.建工作室,促进融合发展

组建“水乡柳韵”泉庆柳编工作室,其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林柳编”的陈列展示工作室。我们把柳编特色教育基地、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柳编工作室有机结合,做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一是邀请老技术员培训、辅导。分二批,第一批开设选拔有基础的人员现场指导;第二批选拔年青人有一定基础的进入这行业。二是开设学生课外兴趣班。以东林二小为重点,连同辖区其他学校,组织分批学习柳编技艺,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文化兴趣。三是进一步完善“东林柳编”手工工艺陈列室展览功能,保存从古到今柳编系列样品,创新和丰富精品新品。四是建立完善数据资料库,纳入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推进工作室之中小学生课外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学习参观展示等活动。五是以打开大众化文化工艺品市场为方向,建立“东林柳编”专业协会队伍,加强产业、产品的不断更新,提高手工工艺的技能,推动柳编手工工艺发展,引导柳编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特色亮点

近年来,我们联合各部门,多渠道调动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培育传承、资源开发、创新转化、人民共享等相关工作,促进“水乡柳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目前,“水乡柳韵”非遗传承项目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文保障。整项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教育阵地的广覆盖

推进柳编文化教育阵地的全覆盖。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凡镇辖区范围内已建文化礼堂的行政村,学校(镇社区教育中心)经过充分协调,推动教育实施主体——各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的全覆盖。充分发挥各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的能动作用,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柳编艺人、志愿者队伍建设,落实柳编文化呈现和宣传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举办各类与柳编文化相关社区教育活动,涵盖民俗运动、文化艺术、实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尽量做到多门道多口味。

(二)推动柳编元素的多融合

推动柳编元素社区教育的多融合。围绕柳编文化传承教育,结合传统节庆或重大活动,组织发动广大村民群众汇聚文化礼堂,从了解热爱到置身其中,积极开展包含“水乡柳韵”的文化系列活动。比如在泉庆村举办“水乡柳韵、齐乐相庆”系列趣味运动会,设置柳条“夹白”项目;在“鱼汤饭 品丰年”系列活动中设置柳编制作展示活动等,弘扬非遗文化,锻造家乡记忆,汇聚家乡情怀,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文明创建。

四、工作成效

近年来,东林镇大力加强对“东林柳编”项目的保护和宣传,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愈来愈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示范作用明显

“非遗传承 水乡柳韵”是学校立足基层、服务百姓,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项目的示范作用明显。“水乡柳韵”——泉庆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吴兴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名单,泉庆文化礼堂获评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2024年“非遗传承 水乡柳韵”获评吴兴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二)社会评价良好

项目得到各类媒体的关注,如学习强国平台、新华网、浙江日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等分别对东林柳编非遗传承项目进行报道宣传。2019年10月30日,浙江日报刊登了《学习周展才艺》(东林镇泉庆村柳编社团);2020年1月4日,新华网《鱼汤饭品丰年 江南水乡传统民俗迎新春》报道中重点提到了柳编传统文化。编制“东林柳编打击乐”学生特色节目,每年参加吴兴区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得到了领导和观众们的好评。项目开展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给与了相应的活动经费保障。

(三)项目影响广泛

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开展柳编技艺传授、制作体验、参观展示等多样活动。专设“东林柳编”手工制作技艺课,邀请当地老师傅在工作室等现场手拉手地制作传授,培养学生手工制作技艺兴趣。自开展柳编非物质文化教育以来,对柳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丰富了学校的特色教育。通过文化宣传员队伍,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幸福舞台、文化走亲等形式演出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组织农民艺术团,编排了非遗项目文艺节目“柳编欢歌”,到省内外参加演出,传播东林柳编非遗项目。(湖州市东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闻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