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校社“双出彩”!省培训班探秘科创文创与文化课堂
时间:2025-10-2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10月16日上午,浙江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的老师们走进留下街道,以“校社联线交流”模式,探访留下街道社区学校与屏峰社区。本次交流呈现“社区侧重学习型建设实践、学校侧重品牌特色呈现”的差异化亮点——屏峰社区深挖“科创、文创、漫创”资源,展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留下解法”;社区学校则以品牌实践、科技活动与文化教室为窗口,传递社区教育的“特色温度”,校社联动勾勒出多元立体的社区教育图景。

屏峰社区:“三创”资源搭桥梁,解锁学习型社区新范式

“用AI设计非遗布艺纹样,不仅让老手艺有了新活力,还让居民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在屏峰社区的布艺活动室,社团成员向培训班老师展示“AI+非遗”的创作成果——从传统布艺纹样扫描录入,到用AI生成个性化设计图,再到手工缝制,完整的创作链条让老师们频频驻足。

作为本次交流“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核心站点,屏峰社区重点分享了依托辖区“科创、文创、漫创”三大资源的实践路径:在科创领域,联合高校实验室为居民开设“智能设备使用课”,教老年人用手机监测健康数据、年轻人玩转简易编程;在文创领域,以布艺、剪纸等非遗社团为载体,定期开展“文创手作日”,还将作品转化为社区文化礼品,增强居民学习成就感;在漫创领域,邀请专业漫画家入驻,开设“社区故事漫画课”,让居民用画笔记录社区变迁,既丰富学习形式,又凝聚社区情感。

“学习型社区建设不是单一的‘上课’,而是用特色资源搭建‘愿意学、能学会、有收获’的平台。”培训班老师在听完分享后表示,屏峰社区“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魂”的思路,精准抓住了学习型社区“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尤其“AI+非遗”的融合模式,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样本。

社区学校:品牌交流+文化浸润,传递社区教育特色

在留下街道社区学校的交流中,老师们的关注点则聚焦于品牌实践与文化氛围的融合。学校负责人围绕“和美智创兴园”品牌,介绍了近期办学动态:刚结束的“科技体验周”中,无人机操作、外骨骼机器人体验两大项目,让居民与学员在互动中感受科技魅力;日常教学中,培训班按需开设,学员满意率超90%。

学校侧重通过“文化场景”传递品牌温度。在“留下千年古镇文化”主题教室区,以古镇历史、西溪风光命名的特色空间一一呈现——五楼“颐和品茗馆”内,茶香袅袅,学员正跟着老师学习宋代点茶技艺,茶具上印着西溪十八坞景致,课程里还穿插着“高宗南渡,西溪且留下”的典故;四楼“智慧冲云苑”中,老年学员戴着老花镜,在老师指导下用电脑浏览“留下古街数字影像”,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忠义桥、庆春桥,仿佛穿越回旧时茶市热闹场景;三楼“水韵丝竹馆”里,葫芦丝演奏声阵阵,曲目《西溪忆》将古镇山水意境融入旋律。培训班老师走进上课班级,看到“雅趣生活轩”的学员在书画纸上勾勒留下古街轮廓,“古道书香吧”的居民捧着《留下典故》书籍细读,切身感受到学校“让古镇文化融入每一堂课”的办学巧思,以及“适龄普惠、多元发展”的理念落地——无论是老年人学的智能设备课,还是青少年参与的“古镇文化手绘”活动,都紧扣“文化浸润”核心,让社区教育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学校将品牌建设与本土文化、居民需求深度绑定,让社区教育既有‘科技感’,又有‘文化味’。”一位老师在交流笔记中写道,这种“不刻意对标、专注特色”的发展思路,反而形成了社区教育的独特吸引力。

此次交流中,屏峰社区与留下街道社区学校虽各有侧重,却共同展现了留下街道社区教育的多元生态——社区以“三创”资源破题学习型社区建设,学校以品牌实践夯实社区教育根基。培训班老师表示,这种“校社互补、各有亮点”的模式,为社区教育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参考。未来,留下街道也将继续深化校社联动,让社区教育既服务居民成长,又助力街道文化与品牌建设双向发展。(留下街道社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