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祥,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2021年退休)。在农业基层推广第一线他已奋战了40个年头,他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定地做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他从事过农副业技术员、蚕桑、水果、蔬菜、科教、农民培训、美丽乡村及农业防灾减灾等多个岗位,每个岗位均留下了他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忠诚和热爱。他曾获得浙江省农业技术贡献奖等省市区镇各种奖项7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丰收奖23项;发表农业技术论文20多篇,自编培训资料5册,录制火龙果栽培技术和葡萄管理技术光盘6张;在新农村广播开设郝老师课堂节目,目前已经播出563期,微视频600多个,积极参与嘉兴市农民乡土专家、嘉兴市科普讲师团等12个社会公益团队一路走来,他把学习放在首位,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说:“唯有不断学习,方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好的做传递农业技术及社会正能量”。
一、注重立学修身,潜心练就真才实学
郝永祥是来自农民家庭的孩子,1984年进入村班子分管全村农副业技术工作,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农技工作。1988年进入镇农技站工作,他深感农业科技知识对指导农户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参加浙江省农业厅等组织的“农业知识更新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知识培训”及“ 浙江省农函大的函授教育”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多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相关农业理论科技知识水平。从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为起点,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多项工作。同时,他虚心向农业科技工作者同行学习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渠道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工作方法。他还虚心向老农民和种养大户学习,主动与老农民和种养大户接触交流,做他们的知心人,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农民延伸,工作中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户的欢迎。
二、发挥帮带作用,匠心打造品牌团队
为适应新塍镇农业生产的特点,郝永祥的农技传播工作不断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从传统教育培训向信息化教育转变。2012年,在新塍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郝永祥名字命名的《郝老师课堂》工作室成建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郝老师课堂”总课堂,每周定期为宣讲员、党员骨干、群众代表等进行理论宣讲和培训,与上海交大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交流研讨、实地调研、集体备课,在上海交开展专题培训5期,培训“小郝老师”宣讲员120人次。成立“郝老师课堂”理论宣讲工作室考核专家库,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定期督查、限期整改、年终考核。在新塍镇各村(社区)设立28个分讲堂,由“小郝老师”负责每周1次的集中宣讲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通过“传带帮”,扩大“小郝老师”队伍,发展的一批“小红娃”宣讲队、“8090宣讲队”、“桃声琅琅”宣讲队等,每年开展宣讲1500余场。在各个分讲堂下设立50余个微讲堂,由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小郝老师”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 “郝老师课堂”分堂纳凉晚会的形式,打造农户房前屋后宣讲点,以层层网络覆盖,全面开展“走家入户”“扫街扫楼”大宣讲,把“党的好声音”送进千家万户。做到宣讲服务与时代同行、与群众同道,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实实在在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问题,有效提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坚持学习致用,用心拓展传播渠道
为多渠道扩大农技知识宣传面,2013年9月新塍镇新农村广播中建立郝老师课堂栏目,主题是说农事、聊科学、解问题、答疑惑,将从田间实际生产到课堂培训的农技知识普及,扩大到空中广播传授,截止到2024年3月底已播出563期。现如今,《郝老师课堂》微信短视频、抖音号等平台也已成为现代化信息共用的立体培训手段,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时走村入户中,郝永祥组织发挥农技人员作用,深入农户家中,对生猪养殖退养转产转业后的农户进行跟踪技术指导,主编《生猪转产转业农业技术资料汇编》,收录了25篇农业实用技术,印刷4000册发放给新塍镇生猪退养农户指导生产,助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推进。台风时期,《郝老师空中课堂》及时发布防台抗台信息,编写《林果蔬台风灾后生产技术措施》《水稻菲特台风灾后管理技术措施》《葡萄避灾减灾关键技术》等汇编,通过农民信箱、镇广播站的《郝老师课堂》和镇政府网络向全体民众传播网格学习知识。同时,郝永祥积极与省、市、区的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联系,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来指导农户救灾减灾,放弃休假直接上门指导,使老百姓看到政府为农户恢复生产而作的种种努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郝永祥带领“郝老师课堂”宣讲团队第一时间化身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员,通过乡村土话在小喇叭上录制了预防新冠肺炎病毒农户需要注意的事项,年轻的“小郝老师”们各显其能,将之放在微型消防车、家用汽车、小三轮车上流动播放,在电波中,用熟悉的方言向新塍镇广大农户普及如何防控新冠肺炎。
四、坚持深钻细悟,全心助力共同富裕
郝永祥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渴望,为农户解新问题。他经常与专家教授联系沟通,搭建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专家协作,科技团队好,好技术传授更惠民生。2015年与生猪退养户合作,在30亩水稻田放养甲鱼进行“稻鳖共养”的探索性试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17年秀洲区农业农村局将“稻鳖共养”作为示范案例在全区推广。2018年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嘉兴市政协主席及秀洲区委书记、2020年嘉兴市市长等领导前来考察指导。2019年“稻鳖共养”规模已扩大到6520亩,帮助农民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的。他还引进新品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塍镇是传统农业镇,以粮、油、桑、畜为主导产业,没有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的习惯,2003年新塍镇种植结构摸底调查统计显示新塍镇水果种植面积不到300亩,均为零星种植,老品种,产量低,口感差,效益差,很难调动农户扩大种植水果的积极性。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郝永祥从现有老基地品种改良着手,以果树品种改良为抓手,以拓宽市场销路为途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依靠科技技术,实行一改、二建、三提高(一改就是利用老果园、老品种进行品种改良,二建就是建立水果丰产示范方,让农户看得到,学得来,做得到,三提高就是实行标准化生产,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的方法,经多年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新塍镇水果种植面积为13760亩,成为秀洲区水果大镇、水果强镇。其中:设施葡萄面积4927亩,蜜梨2885亩,油桃、水蜜桃3496亩,蓝莓、火龙果、樱桃等特色水果2452亩,产值1.2亿。他还注重发展中医农业,走健康绿色之路。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医农业也呼之欲出,郝永祥主动与嘉兴市秀洲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联系,并和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医学院联系,筛选出了适合嘉兴新塍种植的中草药品种进行试验推广。结合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将农业废弃物充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比如竹花、竹叶及桑树等植物的枝干、树皮、树根等利用;结合当地传统种植特色,适合浙江气候土壤条件,着力发展药食同源农产品,比如鱼腥草、紫背天葵、黑豆等植物的开发利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林下、宅边土地种植中草药以及药食同源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新塍美食以及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慢性病,打造养生药膳, 研发“优质农产品+中药”系列净菜养生食品套餐;联合嘉兴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嘉兴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健康养生课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