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流量灌溉家乡田!
——马屿农合联企业导师进校园开展主题宣讲会
时间:2025-10-1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为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对现代农业与电商融合的深度认知,浙江省瑞安市农业技术学校于9月24日特邀马屿农合联的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开展专题宣讲会。本次会议聚焦“新媒体+农业”的融合实践,引导同学们看见专业学习的更多可能,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通过我们的专业学习,点亮自己的未来,赋能一片土地、振兴一方家乡。

校企携手,聘任仪式启新程

宣讲会伊始,学校举行校外实训指导师聘任仪式,正式聘请林志寅、庄文雅、邱新淼三位导师。此次聘任旨在深化校企合作,将一线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助力学生拓展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代“新农人”注入动能。未来,导师们将通过课程指导、项目实践等形式,搭建从课堂到田间的桥梁,联合学校教师启动“新农人大讲堂”系列育人活动,真正实现“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的育人目标。

导师引领,农创分享拓新局

主讲导师邱新淼

一位拥有8年专业拍摄经验、走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前沿的“新农人”。作为温州市第二批乡村CEO、马屿镇大南片区农村职业经理人,他以《田埂上的流量密码:新农人如何用手机玩转农业新职业》为题,通过多个真实案例的系统分析,为大家展现了一幅“科技赋能农业、内容重塑乡村”的生动图景。

在宣讲会开场,邱老师以“新媒体如何赋能农业”这一核心问题切入,勾勒出农业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这一融合不仅标志着农业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方式的重大变革,更催生了产业创新发展的广阔机遇。随后,他通过“稻田二维码”“佛手直播”“草莓vlog”等一系列生动案例,直观地展现出农业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辛苦劳作,而新农人也正从“面朝黄土”的耕耘者,转型为“玩转土地”的创新一代。

1.农创客的多重角色:内容人、品牌人、技术人。邱老师阐释,新时代的农创客是融合型的复合人才,他们像“内容导演”一样讲述农业故事,像“品牌总监”一样打造农产品IP,也像“技术达人”一样运用高科技提升生产效率与内容质量。邱老师将这种角色的根本性转变精辟总结为新农人的“核心公式”:锄头是手机,田地是网络,丰收是流量。这意味着传统生产工具被智能设备取代,田野成为内容传播舞台,最终硕果体现为线上关注与商业价值双丰收,这也是同学们急需思考的专业发展问题。

2.五大流量密码,助力农产品“出圈”。邱老师系统拆解了新农人引爆流量的五大玩法:极致视觉、沉浸体验、知识干货、情感共鸣与跨界创意。这一体系化的解析,为电子商务、内容创作等专业的同学们指明了将专业技能应用于乡村场景的实践方向。

3.专业技能,正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最后,邱老师强调,同学们掌握的短视频、图片处理、直播等技能,正是乡村振兴亟需的“新农技”。他鼓励大家认识到,专业学习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未来乡村文旅体验师、农产品视觉设计师等新职业,将为同学们提供实现价值、助力乡村的广阔舞台。

主讲导师庄文雅

农民高级技师,现任瑞安市农业技术联盟协会及科技致富研究会秘书长,同时担任瑞安草根工社共富工坊负责人。庄老师的身份多元:既是市级农业科技项目的牵头人,也是国家级众创空间“草根工社”的运营者,更是温州市政协委员中为农发声的建言者。她凭借对农业的热忱与跨界学习的卓越能力,在瑞安农村深耕15年,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创新的跨越,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乡村研学与创业服务。为我们带来关于《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主题的分享会,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一个新时代的农人是如何利用电商、技术和社会创新,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庄老师通过直播带货、移动直播间等电商实践,诠释了电商专业的学生们技能正是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新农具”;“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红芽芋大棚设施栽培”等项目推动的农业科技项目,清晰展现了园林、中草药专业知识在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中的核心价值。

更重要的是,庄老师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舞台。她创建的草根工社,作为省级众创空间,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场地。她每年组织科普研学和大学生实践,让青年学子有机会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真实乡村场景——无论是参与技术研发、策划农旅活动,亦或是进行乡村调研。这预示着,我们的未来职业规划完全可以超越传统办公室,在广阔的乡村天地中,成为一名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农业项目经理”、一位用新媒体讲述乡村故事的“乡村品牌官”、或一位用金融知识服务合作社的“农村金融顾问”。

这场分享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一颗“新农人”的种子。让大家看到:专业学习可以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青春才华能够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愿每位同学都能敢于想象自己身披晨露、手握新技术的新农人形象——你的专业,你的热爱,都将是未来乡村振兴中最鲜活的力量。(潘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