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香育人  桥接未来
——凤桥镇“桃文化”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赋能研究
时间:2025-10-14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乡镇社区教育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教育与产业、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基层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桃文化”为核心,开发并实施了《凤桥桃韵:桃文化与现代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构建了“以桃育人”的教育体系,通过“桃源生态—桃香家风—桃艺匠心”三大模块,推动社区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文化传承、技能提升、生态保护与社区治理拓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凤桥模式”。本文系统梳理该课程的实践路径、教育理念与实施成效,结合具体案例与运行机制,深入分析其在地化、整合化与可持续化特征,以期为同类地区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桃文化;社区教育;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凤桥镇;课程实践

一、引言:社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提升居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转型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立足本土“桃文化”资源,以《凤桥桃韵》教材为载体,探索出一条“教育+文化+产业+生态”四维融合的社区教育新路径,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教育赋能转型。本文基于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的课程实践,从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机制与成效评估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乡镇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二、理念构建:以桃为媒,构建“育人—发展—治理”一体化教育体系

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桃”为文化符号与教育载体,提出“以桃育人”的核心理念,将桃树的生长周期——“播种希望、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回馈乡土”作为教育主线,贯穿课程设计与实施全过程。该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性:

1.文化根植性:从“物产”到“文脉”的深度转化

凤桥镇拥有百年桃园种植历史,桃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地方文化符号。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凤桥镇桃木工艺、桃花茶艺、桃园生态等地域资源,强化居民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感。例如,在“桃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符号”课程中,通过老人口述史、桃园实地调研、桃符制作等形式,让居民在动手与体验中理解桃文化从传统祭祀符号到现代社区象征的演变过程,形成“文化自觉”。

2.教育整合性:从“单一”到“融合”的课程设计

课程将自然教育、家风教育、非遗传承、职业技能、生态伦理等内容融为一体,形成“全人—全程—全域”的教育格局。例如,在“桃艺匠心”模块中,不仅讲授桃木雕刻技艺,还融入设计思维、电商营销、品牌建设等内容,推动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化,实现“技艺传承+创业能力”双提升。

3.发展导向性:从“学习”到“行动”的社区赋能

课程目标明确指向社区发展、居民增收与治理提升,体现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务实导向。例如,“三星智慧桃园”不仅是生态教育基地,更是居民参与“桃园共建计划”的实践平台,通过认养桃树、参与管护、共享收益的方式,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与参与动力。

三、课程体系与实践路径:三大模块推动“教—学—做”合一

《凤桥桃韵》教材围绕“桃源生态”“桃香家风”“桃艺匠心”三大核心模块,系统构建了具有凤桥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并通过丰富的实践载体推动“教—学—做”合一。

1.桃源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在地化实践

该模块以凤桥镇“三星智慧桃园”为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居民参与桃树种植、节水灌溉、生态防治等农耕体验活动,将生态伦理与绿色技术融入社区教育。例如,“一颗桃的甜蜜故事”课程不仅讲解水蜜桃的生长过程,更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永续”与“科技兴农”的辩证关系。课程中,居民通过参与“桃园水质监测”“土壤改良实验”等实践项目,掌握生态农业基础知识,并在家庭种植中推广绿色技术。此外,课程还与镇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展“桃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城市家庭参与采摘与生态讲座,推动城乡互动与生态共识的形成。

2.桃香家风: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双向赋能

“桃香家风”模块通过“凤桃夜话”“桃缘家风好去处”等活动,将家庭伦理、邻里和睦、社区共建等内容融入课程。例如,在“凤桃夜话”活动中,居民围绕“桃与家训”“桃与邻里”等主题展开讨论,形成“家家有训、户户有桃”的家风建设氛围。此外,课程还开发了“桃缘家庭档案”项目,鼓励居民记录家庭与桃文化相关的故事,并在社区展陈中分享,增强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通过这些活动,居民不仅提升了家庭文明素养,更主动参与到社区议事、环境整治、文明宣传等治理事务中,形成“家风正—民风淳—社风清”的良性循环。

3.桃艺匠心:非遗传承与技能提升的融合创新

该模块聚焦桃木雕刻、桃花茶艺等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开设非遗工坊与技能培训课程。例如,在“桃木工艺:雕刻、桃符与非遗传承”课程中,邀请非遗传承人带领学员从选材、设计到雕刻全程参与,并融入现代文创产品开发理念,推动桃木工艺从“传统符号”向“现代礼品”转型。同时,课程还与本地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桃艺电商实训营”,学员在培训后可通过直播、网店等形式销售桃木工艺品,实现“技艺+营销”双技能提升。截至目前,已有30余名学员通过该课程实现居家就业或创业,推动“甜蜜经济”迈向智能化、品牌化。

四、实施策略与运行机制:多元协同推进课程落地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构建了“政府引导、中心牵头、多方参与、居民主体”的运行机制,并通过资源整合、活动载体与平台建设三大策略推动课程实施。

1.资源整合:从“分散”到“协同”的教育合力

中心整合镇文化站、农业合作社、旅游公司、学校等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例如,与三星村合作社共建“桃园实训基地”,提供场地与技术支持;与镇文化站合作开发“桃文化非遗档案”,丰富课程内容;与旅游公司联合推出“桃韵研学路线”,拓展课程外延。通过资源整合,课程实现了从“课堂讲授”到“实地体验”的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2.活动载体:从“讲授”到“体验”的教学创新

课程通过节气活动、研学旅行、工艺大赛、夜话沙龙等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参与度。例如,在“桃花节”期间,组织开展“桃园写生”“桃花茶艺表演”“桃木雕刻大赛”等系列活动,吸引全龄段居民参与;在“寒暑假研学营”中,设计“桃园生态调查”“桃艺工作坊”“家风故事会”等模块,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究”。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课程形式,更成为居民学习、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

3.平台建设:从“个体”到“共同体”的组织支撑

中心打造“凤育童舟”家校社共育体、“乡贤智库”、“她力量”女性发展平台等,拓展教育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例如,“凤育童舟”平台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桃艺体验、社区服务等项目,推动家庭、学校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乡贤智库”吸引本土成功人士返乡授课、投资兴业,为课程提供智力与资金支持;“她力量”平台则聚焦女性创业与领导力提升,通过“桃花灼灼映照她力量”课程,推动女性在桃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成效与影响:教育赋能见实效,桃韵凤桥展新颜

《凤桥桃韵》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认同感增强:从“陌生”到“自豪”的情感转变

通过课程学习与活动参与,居民对本土桃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显著提升。据课程后期调研显示,超过85%的参与者表示“更加了解凤桥桃文化”,并愿意“主动传播桃文化”。例如,在“桃缘家风”课程中,多位居民自发整理家族与桃相关的故事,并在社区展陈中分享,形成“人人讲桃、人人爱桃”的文化氛围。

2.居民技能提升:从“听课”到“创业”的能力跃迁

通过桃艺工坊与电商培训,部分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例如,学员李玉华在参加“桃木雕刻+电商实训”课程后,开设“桃艺工坊”线上店铺,月均销售额突破万元;学员张玉芳通过“桃花茶艺”课程,开发出“桃花养生茶包”,成为本地旅游热销产品。这些案例表明,课程不仅传承了技艺,更激活了居民的创业潜能,推动“甜蜜经济”提质增效。

3.社区治理优化:从“旁观”到“参与”的治理转型

“凤桃夜话”成为居民参与议事的重要平台,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例如,在最近一次“夜话”中,居民围绕“桃园共建计划”展开讨论,提出多项管护建议并被采纳;在“桃缘家风”活动中,多位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与文明宣传,推动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居民共治”转变。

4.品牌效应凸显:从“本土”到“区域”的影响力拓展

“桃韵凤桥”成为区域文旅融合与社区教育的亮丽名片,吸引外来研学与旅游人群。据统计,2024年以来,凤桥镇接待外来研学团队超过50批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课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凤桥的知名度,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社区教育样本。

六、结论与展望:从“课程”到“生态”,构建终身学习的桃源新城

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桃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凤桥桃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功探索出一条“教育扎根乡土、文化赋能发展、技能促进增收、生态引领未来”的社区教育新路径。该课程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务实性与创新性,更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

未来,凤桥镇将继续深化“农文旅教”融合,拓展研学路线,做强“凤育童舟”品牌,吸引更多乡贤与女性力量参与,推动社区教育从“课程实施”向“教育生态”升级。具体而言,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1.课程迭代:开发“桃文化数字课程”,利用VR、直播等技术提升课程的可及性与互动性;

2.平台拓展:建设“桃文化共创中心”,整合教育、文创、旅游、科研等功能,推动课程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区域联动:与周边乡镇共建“桃文化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研、市场共拓。

通过持续创新与深耕,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真正让桃之韵律动在凤桥的每一个角落,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贡献凤桥智慧与凤桥力量。(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倪春华)

 

【参考文献】

[1] 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凤桥桃韵:桃文化与现代社区教育[M]. 2025.

[2] 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前言·后记·目录·封面封底标语[Z]. 2025.

[3] 国家乡村振兴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 2018.

[4] 陈晓华, 张立新. 社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23(12): 45-49.

[5] 王晓梅, 李立国. 乡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逻辑与机制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2024(2): 33-38.

[6] 张红霞,,刘文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J]. 成人教育,2023(11):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