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视角下越剧非遗课程的困境破局与全龄化实践路径探析
时间:2025-11-04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倪春华

【摘要】

在全球化与数字文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戏曲文化尤其是越剧,在基层社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以《越韵新篁》特色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越剧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然而,课程实施中遭遇受众老龄化、青年群体参与度低、文化认同弱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脱节等现实难题。本文结合嘉兴市南湖区社区居民文化行为现状,从课程设计、传播方式、教育联动、文化融合等角度,提出推动越剧课程全龄化、社区化、时代化的实践策略,旨在为社区教育非遗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越韵新篁;社区教育;非遗传承;全龄参与;课程创新;文化认同

一、引言

越剧作为江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地域记忆。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依托《越韵新篁》特色课程,致力于越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通过"越剧进校园""越剧小课堂进社区""越剧交流会"等形式,初步构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教育机制。然而,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参与者结构单一、青年群体缺位、文化传播乏力等问题。与此同时,当代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普遍沉迷于短视频平台,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与认同,生活方式不健康、精神信仰缺失等现象日益突出。如何让越剧课程突破"银发圈层",实现全龄段覆盖,成为社区教育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越韵新篁》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受众结构失衡,青年群体参与缺位

目前,《越韵新篁》课程的参与者以退休老人为主,青少年及中年居民参与度极低。根据2024年活动记录显示,越剧交流活动参与者中80%为60岁以上老年人,而35岁以下参与者不足5%。尽管课程尝试通过"越剧进校园"吸引学生群体,但多为一次性活动,未能形成持续性的文化浸润。青年人对越剧的疏离,既源于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陌生,也受到快节奏娱乐方式的冲击。

(二)文化认同薄弱,传统与现代的断层

在数字化娱乐的包围下,越剧等传统艺术被视为"过时"符号。年轻人更倾向于碎片化、视觉化的内容消费,对需要静心欣赏的戏曲艺术缺乏耐心与共鸣。2024年9月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凤桥镇15-35岁居民中,仅12%表示对越剧有基本了解,愿意深入学习的不超过3%。加之社区文化活动中缺乏对越剧现代价值的阐释与转化,导致文化传承出现代际断层。

(三)课程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时代吸引力

现有课程多集中于经典唱段教学与身段模仿,缺乏与当代生活、流行文化、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课程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审美偏好与学习需求,难以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的动力。例如,2024年5月开展的"越剧与艺术学科渗透融合"活动虽然创新性地引入绘画创作,但仍未形成系统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四)社区教育资源分散,未形成教育合力

尽管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联动学校、社区、文化站等多方力量,但在课程推广、师资共享、活动策划等方面仍存在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长效运作机制,制约了课程的深度发展与广泛辐射。2024年开展的12场越剧活动中,仅3场实现了学校、社区、家庭的深度联动。

三、全龄段越剧课程的系统化构建策略

(一)内容重构:传统越剧与现代语境的融合

1.剧目创新与主题拓展

在保留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开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越剧小品。例如,创作反映当代青年就业创业的《青春·越梦》,展现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青年故事的《小镇故事》,以及探讨家庭教育话题的《越韵家书》等。这些作品既保留越剧的唱腔韵味,又融入当代价值观与社会议题,增强内容的时代感与共鸣力。

2.跨艺术形式的融合实验

尝试将越剧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创新演出项目。具体案例包括:与本地《创星》文化社街舞团队合作编排"越剧街舞《新梁祝》",将传统水袖动作与现代街舞融合;与大学生动漫创作社团合作开发"越剧动漫《红楼新梦》",采用动漫角色扮演形式演绎经典剧目;策划"戏曲盲盒"互动演出,每场演出随机组合传统唱段与现代改编,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和悬念感。

(二)传播升级: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传播

1.短视频与社交平台运营

设立"越韵新篁"新媒体矩阵,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同步运营。具体实施包括:整理"一分钟学越剧"系列短视频,由青年演员示范经典动作;开设"越剧背后的故事"专栏,通过视频形式展示越剧演员的台前幕后;发起"越剧创意挑战赛",鼓励用户用越剧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可借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抖音平台发起的"越剧手势舞"挑战。

2.线上互动课程与虚拟剧场

开发"越剧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集成线上课程、虚拟观演、互动体验等功能。具体案例:开发VR越剧体验项目,用户通过VR设备可"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场景;制作"越剧AR卡片",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观看3D角色演示唱腔动作;开设"云端越剧工坊",邀请专业演员通过直播进行远程教学。

(三)教育联动:构建"家校社"共育生态

1.青少年越剧社团与学分激励

在凤桥镇中小学推广"校园越剧传承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在凤桥镇中心小学设立"越剧示范社团",将越剧学习纳入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学生完成相应课程可获得"文化传承实践学分";开发"越剧"校本教材,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内容;设立"校园越剧文化周",每年举办一次集中展演和成果展示。

2.亲子越剧工坊与家庭任务卡

设计系列亲子越剧活动,促进代际文化传递。具体案例:开发"越剧亲子体验包",包含简易戏服、化妆材料、教学视频等;举办"周末越剧家庭日"活动,设置亲子对唱、戏曲手工制作等环节;设计"越剧家庭任务卡",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完成学唱一段、拍摄创意视频等任务,优秀作品可在社区文化站橱窗展示。

(四)社区营造:打造越剧文化生活圈

1.越剧主题社区节庆与市集

将越剧元素融入社区日常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在凤桥镇桃花节期间举办"越剧嘉年华",设置戏曲妆造体验区、经典剧目观影区、文创产品展销区等;打造"越剧主题文化街区",在沿街店铺装饰戏曲元素,定期举办街头越剧表演;开发"越剧文旅路线",将越剧观赏与凤桥古镇游览、非遗体验相结合。

2."青年戏曲推广人"计划

建立青年主导的传播体系。具体措施:面向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招募"越剧文化志愿者",组建青年推广团队;开设"青年戏曲工作坊",线上推送90后、0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等分享创新经验;支持青年自主策划"快闪越剧""戏曲电音节"等活动,如在凤桥镇社区广场举办"越剧惊喜夜"快闪活动,吸引年轻受众关注。

四、课程实践成效与反思展望

通过上述策略的逐步推进,《越韵新篁》课程有望实现从"老年人专属"到"全龄共享"的转变。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师资培训,完善评估机制,推动越剧从"社区课程"向"社区文化品牌"升级。

未来,课程还应进一步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精神共富等战略对接,将越剧文化融入凤桥镇的整体文化生态中,使其成为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增强社区凝聚力、传承地方文脉的重要载体。建议建立"越剧文化传承指数"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课程实施效果,确保创新策略的可持续性。

《越韵新篁》不仅是越剧技艺的传授课程,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与社区精神重建的教育实践。面对当代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方法、更系统的规划,推动越剧课程走向全龄化、生活化、时代化。唯有让越剧在社区中"活"起来,在年轻人中"潮"起来,在家庭中"暖"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社区教育的深层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 社区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3(12):45-49.

[2] 李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承模式创新[J]. 成人教育,2024,44(3):78-82.

[3] 陈晓华. 传统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困境与突破路径[J]. 艺术教育,2024(5):112-115.

[4] 张明. 数字化时代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播研究[J]. 传媒观察,2023(9):67-71.

[5]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发展报告[R]. 杭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