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
2012年,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主牵头的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共7家单位联合组建的绍兴县纺织业产学研联合体,成功申报成为浙江省首批“产学研”联合体建设项目。
一年来,该校以联合体为依托,努力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生产性实训、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教学做有机合一”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模式。
一、建设举措
(一)树立先进的理念引领产学研联合体建设
1.树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理念,把职业教育带出课堂、带出围墙,“以无墙办有墙之学”,使职业教育在面向学生同时,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学校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技术开发等“三位一体”的功能。
2.产学研三方(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是名义或者情面共存,只有利益驱动才能做到双赢,才能做到长久和持续的发展。
3.产学研应该以产为前提,以科研为重点,以学为根本。
(二)搭设平台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教学做有机合一”
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建工厂、拓基地、搭平台等多种方式紧密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开展研发,提供服务,安排学生进工厂企业,吸纳学生进工作室、研发中心学习与实践,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优质人才,形成企业增利润、教师出成果、学生得锻炼的良性格局,达到“产学研良性互动,教学做有机合一”。
1.完善教学工厂
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学校在与绍兴县绚彩纺织有限公司共计投入设备200余万元,共建纺织教学工厂的基础上,一年来,不断完善纺织教学工厂的建设,共同添置了86.4万元纺织设备,同时进一步健全“教学工厂”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议等各种规章制度,已经成为纺织专业“教学做一体”工学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每学期各年级学生均有一个以上学科如机织工艺、小样试制等在工厂内实行“校企一体、产学一体、理实一体”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了企业的真实生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提高学生动手技能。
2.增设实训基地
通过增设实训基地、组建职教集团、创设协会等方式,加强校企间人才交流、培养培训。一年间,学校新增纺织类实习、实训基地34家,担任绍兴市纺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担任以纺织创意产业为主体的柯桥区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密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案例:师生下企业服务、实训
浙江华联集团-奥兰多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发生产一线品牌男装的知名企业。学校派出师生参与该企业意大利高端服装品牌“JOSE·ORLANDO”的建设。由周雪峰等一批资深服装专业老师负责前期设计工作,学生参与后期制作和销售,进行生产性实训与实习。
案例:行家请进校任教、培训
一年来,学校从合作企业中引入10多名行家里手与学校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如浙江省纺织品与染化料质量检验中心的寿谦益工程师担任了染整检测学科的教学;浙江华联服饰集团的费晓红副总经理担任了服装生产管理学科的教学。学校纺织研发中心开设的织物分析等培训课程深受欢迎,成效显著,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人才指导中心认定为“华东地区纺织人才实训基地”。
3.设立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进一步深化纺织品检测中心、服装产品开发、纺织品花样设计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技术测试、咨询、设计、培训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少、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案例:建立纺织品检测中心
学校与浙江省纺织品与染化料检测中心合作共建了绍兴县职教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承接地方企业纺织品色牢度检测、织物强力测试、纺织品甲醛含量测定和染化料性能测试等检测业务,并提供学生生产性实训。
案例:成立教师工作室
学校成立服装产品开发、花样设计等教师工作室既为社会提供更近距离的贴身服务,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引路人,成为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提升教师素质和学生技能的平台。如由专业教师周李钧负责的200多平米的纺织品花样设计工作室入驻绍兴县创意大厦,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花样设计、员工培训等多种服务。
4.创设合作研发平台
遵循“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通过绚彩纺织品研发中心等平台与企业共同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同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改水平。
案例:纺织研发中心
学校与绍兴绚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纺织研发中心设在校内,由纺织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面料原创设计开发等工作,并为企业提供纺织研发技术支持。
二、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建立了“教学工厂”、设立了“技术服务区”、成立了纺织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教师工作室等组织保障产学研整体推进。
(二)制度保障:柯桥区政府出台了“创意基地入驻奖励”、时尚发布奖励等奖励制度、“零成本创意工作室”政策倾斜,绍兴市、柯桥区教育局等教育机构相应出台《绍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水平的意见》、《绍兴县名师名校工程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予以保障。
(三)资金、人员保障:区财政配套资金100万、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部分资金用于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优先发展纺织等绍兴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研发能力、技术突出的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产学研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四)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规定研发中心等机构收益分成以教师为主,由中心主任自主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个人在晋升职称及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激励教师们参与产学研。
三、主要成效
(一)合作研发多项新产品、新工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以来,学校发展花样设计、服装设计、品牌开发等创意产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纺织研发中心研发有版权的面料产品200余款,研发的“澳美诗”无缝墙布获得“中国无缝墙布领导品牌”的称号,申请的3项实用专利已获得通过。研发的面料在绍兴纺织面料与花样原创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2项和铜奖1项的基础上,2013年又获得铜奖奖1项,纺织品研发中心又被评为“中国轻纺城十佳纺织创意机构”。学校纺织品花样设计工作室设计原创花型2000多只,其中申请版权花型700多只,在2012年10月在中国轻纺城创意基地成功举行布艺设计作品展,获得了区委区政府设立的“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服装产品开发工作室与奥兰多服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羽绒、棉服等13大类“JOSE·ORLANDO”品牌服饰,投放市场,在全国开设“JOSE·ORLANDO”品牌服饰专营店20家,销售形势良好。学校破除技术疑难,助力企业革新工艺。与浙江怡创印染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活性染料低碱量染色技术研究及应用”、“弹性形状记忆织物面料”、“气流染色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等项目得到广泛应用。
(二)极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促进企业“增产提效”
学校通过“百名教师下企业”工程及为浙江怡创印染、奥兰多服饰等企业员工进行充电培训等举措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及生产效益。一年来,为教学工厂增加产值108万元,创利31万元;纺织品检测中心检测工作产值3万多元;服装专业周雪峰等老师进驻奥兰多服饰为企业提供智力、技术支持,2012年合作研发的男装T恤等多个服装新款、工业样板已在奥兰多服饰新品订货会中推出,新增产值600多万。随着2013年服装款式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强,预计公司服装研发产值将超2000多万。与浙江怡创印染公司联合开发“气流染色新技术”项目应用后,新增利润超过1500万元。
(三)有效保障学生实训,实现学生“学以致用”
学校通过安排纺织、服装等专业学生轮流在教学工厂车间、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接受学科教学,实践操作,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了企业的生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创新水平。一年来,各平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高达1000多人次。学生各级各类技能赛居浙江省前列,2013年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一等奖4个,其中服装专业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省一等4个,二等奖1个,染整化工专业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三等奖1个,省一等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悦心家居饰品网”创业计划书、“田园生态小农场”创业计划书等获浙江省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奖。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教学与就业”、“教、学、做”的“有机合一”。
(四)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形成一批课改成果
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体的作用,学校多次邀请浙江怡创印染傅继树总工程师、浙江华联服饰集团副总费晓红等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参与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共同建设专业。
在联合体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我校牵头的省服装专业课改教材的修订工作全面启动。我校主持的省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项目已经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开发,目前正进行课改教材的编写工作。纺织技术专业已经完成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2013年学校已出版纺织技术专业已经完成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2013年学校已出版《纺织材料与检测》、《机织工艺与操作》、《织物组织与分析》、《服装制板CAD》等专业实用教材4本,编写《服装制板与工艺》等培训教材3本。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独立开发,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副组长单位,积极参加全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建设了三门课程的特色教学资源库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
通过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部分教师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发言权。其中纺织品花样设计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周李钧等老师已经成为创意产业中的领军人物。服装专业教师与浙江奥兰多服饰有限公司专业设计师共同举办的作品发布会在中国轻纺城创意大厦发布厅进行。发布会展示了包括商务时尚、淑女浪漫、经典时尚以及晚礼服四个系列60多款作品,面料全部来自中国轻纺城市场,让众多前来观看的设计师和企业负责人眼前一亮。
四、存在问题
(一)实践时间较短,社会影响还不大。
(二)研发主要是停留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运用、新工艺改造等方面,面还不够广,层次有待提高。
(三)产学研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