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路
时间:2020-11-04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2012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次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于2015年正式将其列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时下的中国,“创新创业”已成为一个热词,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不但是追逐梦想的勇敢尝试,更是一种珍贵的人生体验。近几年,从国家到各个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院校之一,被评为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日,浙江职成教网记者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采访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韩竹。

顶层设计,构建“创业型”校园

“十三五”期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与发展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实现创新创业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全覆盖,构建“创业型”校园。

韩院长说:“学校的引导越早越好,很多同学有想法,缺的是实现的路径,学校做的事情,就是为他们搭建平台。”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宁职院建立了“教育—孵化—实践”的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层面,大一开始,学生就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VBSE创业基础等三至四门通识课程,进行初步的自我认知以及创新创业认知;而后通过管理素养+工程素养+VBSE创业实训的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1+N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达到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创业意愿的目标。

在孵化层面,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针对大二学生,开设了碎片化的“星火计划”创业班,利用晚间,周末的时间培训学习;针对大三学生,开设了集中式的“卓越计划”创业精英班,转入创新创业学院进行集中的培训孵化;再加以创客中心项目、班级化项目、教师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孵化。

在实践层面,以数字科技园为纽带,搭建“跨界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平台。统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资源搭建了技师创客空间、星火燎原众创空间、道和创客空间、云众创客空间等创客孵化基地。并与开发区共建“区校合一型”的大学生创业园,校企共建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发挥政府资源集聚及园区、学校各自优势,共建区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模具技术应用中心、海享文化产业中心、“电商梦工厂”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的实战选拔。

到目前为止,宁职院累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160余门,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30余门,开发出版创新创业类教材5本,自编教材2本。“星火计划”和“卓越计划”累计开设创新创业班17个,培养学生近450余人,“教育—孵化—实践”的三级课程体系日臻完善。

院园融合,破解“双创”教育难点、痛点

谈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和痛点,韩院长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平台,让学校的资源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真正与专业相结合,拥有宏观性和时效性。

平台建设,是宁职院最值得称道的举措。学院与宁波市经信委、开发区三方共建“数字科技园”,学校控股作为董事长单位负责数字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成立园区,最初的想法是把企业吸引过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习实训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明确数字科技园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桥头堡的定位,通过政校企共建科技园,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企业服务互为促进,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院园融合”的创新创业育人和管理模式,就是园区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平台、纽带的作用,积极与学院共建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并与学院的创新创业三级课程体系相对应,打造“创客培育+创业孵化+企业加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学院的“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获2014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试验区示范项目。目前,学院大创园在孵大学生企业88家,累计孵化大学生企业256家;每年在册的班集体特色创新创业项目创客团队近200个,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工作坊每年近70多个,“海享创业咖啡”、“创业大讲堂”等品牌活动,年累计开展活动近50场,300多家企业参与,辐射学生近千人。“院园融合”平台目前已搭建区域电商、文创、工业设计等服务平台近20余个。韩院长说:“目前学院正在建立‘大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创新中心’,探索如何让学校和园区的资源持续地发挥作用,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能得到学校的支持,也让创业的企业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双方互惠互利,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依托的是课程改革,不断的与时俱进,紧跟新技术和新思想,把专业思想融入课程之中。韩院长表示:“十四五”期间,学院还将继续以数字科技园为平台和纽带,提升学校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对接区域主导和支柱产业群(链),针对智能制造、绿色环保、互联网+、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完善“1+N”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专业课课程标准,开设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实践课。并且完善基与双高专业群的“1+N”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宁职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专创融合课程认定管理办法》,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全面开展专创融合课程认证工作。与此同时,通过“院园融合”跨界、跨专业推动学校优势资源与区域重大需求及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

提升素养,激发年轻人蓬勃向上的血性和狼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虽然起步较晚,开展不够深入,但是近些年从国家到各个地方对其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

国家为什么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究其原因,韩院长表示,自己特别赞同吴岩的观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发展”会议上就讲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大赛不仅仅是培养了几个明星式的学生或者公司,更重要的是让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能有这样一次人生宝贵的经历,不但是成功的经历,还要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青年一代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点血性和狼性,这样的一代青年才是祖国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建设国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有为人才。

“血性”“狼性”“精气神”,是韩院长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据介绍,“零零后”的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对创新创业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而且据学院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多年之后,学生的创业欲望依然很强烈,并且有连续创业的例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效果也许要很多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我们培养学生,主要是精气神,激发年轻人蓬勃向上的血性和狼性”韩院长说,“再有一点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无论是市场洞察力,还是管理沟通能力,或者是职业精神,这都会让我们的毕业生在竞争当中取得优势。”

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展望“十四五”,期待宁职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新的辉煌。(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