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0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改制为西北地区首家高职学院,2005年以优秀等级首批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8年跻身全国百强示范高职院校行列,2010年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成为全省办学规模最大的高职学院,2016年入围国家优质高职学院,2017年被确定为陕西一流高职学院,曾先后两次荣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历经69年的求强思变、传承鼎新,学院现有10个二级学院,64个专业,20255名在校学生。在与新中国几乎同步启程的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中,紧扣高职教育的属性与特征,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13万余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这里扬帆起航,用实力和业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学生教育管理成效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专题报道。
一、管理整体情况
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围绕“两个一切”,即“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培养、一切工作落实到学生个体”,倾力打造“最关爱学生的高职学院”。按照“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培养上精心、投入上暖心”的工作思路,系统设计、分步推进,从改革路径、机制保障、合力育人、智慧管理、质量改进等方面持续创新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目标引领,统筹规划改革路径
按照顶层设计、立足实际、破解难题的思路,紧密围绕学院事业发展规划,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结合,人文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压茬实施《学生教育行动计划》《学生素质提升计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 目前实施的“十三五”《学生全面发展规划》紧扣新时代高职育人目标,分层细化10大类60项工作任务,靶向施策,提质增效,全面推进育人工作。
(二)四重联动,协同推进机制保障
不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先后梳理制订学院、学工部、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四级学生管理制度84项,形成了协调的“四级递进”制度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四支队伍建设,突出辅导员的工作主体、学生党员的标杆示范、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和受奖受助学生的责任担当领头羊作用,构建起专业的“四类融合”队伍保障机制;拥有文体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建有智慧校园平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形成了便利的“全方位”服务保障机制;设立学生各类奖助学金和心理育人、辅导员工作、思政工作、创新创业、团学活动等专项经费,压实“以生为本”经费保障机制。
(三)战略设计,四大工程合力育人
——实施“党旗远航”工程。持续推进以抓思想、突出入党愿望激发关为主线的“启航”工程;以夯责任、突出入党向往强化关为核心的“巡航”工程;以敢担当、突出入党行为催化关为重点的“领航”工程;以促成长、突出入党身份塑造关为目标的“护航”工程。
——实施“文化育人”工程。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职业文化,奠基学生的良好从业精神;营造企业文化,构筑学生的工作追求;浸润本土文化,熏陶学生的个性品质;实施“一院一品”,形成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实施“青蓝相继”工程。构建“阶梯式”实践育人模式,按照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的理念,以社团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品牌社团培育计划、“雷锋热线”、创新创业沙龙、“校地合作•党团共建”等品牌活动,打造定点化、常态化的实践育人服务体系。
——实施“匠心塑造”工程。通过“校园文化”直通“工匠文化”,“主题活动”融合“工匠精神”,“专业社团”内嵌“工匠技能”,“创新创业”丰富“工匠内涵”,“社会服务”培育“工匠作风”,“新媒体”提升“工匠影响力”等“匠心塑造”工程,打造高职特色精品育人项目。
(四)互联网+,创建智慧管理平台
以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为依托,建设智能校园“大数据”中心,搭建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中枢,融合心理测试系统、公寓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易班工作站”、 校园“一卡通”等系统,分析、挖掘、应用学情数据,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视化的目标,助力构建精准思政教育模式,完成从传统向现代、人工向智能、粗放向精细、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五)八步一环,形成质保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2016年以来,学生工作按照“问题导向、顶层设计、点面兼顾、改建结合”的思路,以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为目标,将“事前制定目标和标准,事中实施监测与预警,事后开展诊断与改进”理念融入学生学业生涯,经过近3年实践,构建起“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逐步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内部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管理特色创新
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政治上有一定的觉悟,但理论功底不足;人格上有一定可塑性,但心理有逆反性和自卑感;思想上有一定的危机感,但又潜伏着惰性;意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具有相当盲从性;目标上有一定的追求,但又有相当的依赖性等突出特点,学院秉承“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载体,按照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求实效的思路,聚焦学生全面成长,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正心教育、仁心教育、红心教育、匠心教育、润心教育“五心一体”素质教育模式。
(一)正心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用“先进文化”导之以行,构建分类衔接培养机制。一是打造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形成了立德树人论坛、同读一本书、国旗下的成长、一院一品育人工程等特色品牌活动。二是打造精品育人项目,举办“爱在路上”道德讲堂、“厚德陕西·德善咸阳”报告会、“与信仰对话分享会”、“微故事大赛”等项目,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综合阵地,搭建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易班发展中心、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温馨港。
(二)仁心教育,厚植人文素养
用“经典文化”晓之以理,创新三类活动平台。一是经典文化教育平台。学院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美育与音乐鉴赏》《传统文化鉴赏》等必修课程。二是经典文化活动平台。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依托,定期举办民族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新生文化艺术节等多层次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创新意识。三是经典文化讲坛平台。通过开展美育讲座活动,从最初的“开启音乐之门”到“开启艺术之门”,发展到今天的“文化大讲堂”。以文化艺术型社团、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方阵。
(三)红心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用“革命文化”激之以志,打造三大教育平台。一是红色文化E心网络教育平台。推行“六微”计划,开办了《火种》电子刊物、青心电台等栏目。二是红色文化校内实践平台。依托学院校史馆革命文化资源,传承学院革命精神。结合“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七一”等重大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三是红色文化校外实践平台。依托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寒暑假专业见习活动,鼓励大学生到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域、民族地区,参加红色采风、志愿服务等活动,联合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
(四)匠心教育,强化职业素养
用“工匠文化”勉之以恒,实施四项融合工程。一是 “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协同育人好师傅、协同育人好导师。二是校企协同构建“四双”(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实训技师、双班主任)机制。三是企业理念助力行为养成。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欧姆龙”“亿滋”等合作共建订单班,推行6S管理模式、ISO管理模式,举办职业训练营、技能竞赛月活动。四是企业项目引入学生实践。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入京东派、小麦公社、淘宝众创空间、动漫工作室等企业项目,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五)润心教育,展现文化品味
用“有形文化”润之以心,营建多层环境育人体系。一是校园环境温润。建成校史馆、国学广场、行知广场,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命名主要建筑和道路,格物楼、崇文楼、笃学楼、至善园、明伦园、明德堂、行健路等,以校园人文环境温润育人。二是校园标识浸润,固化校徽、校标、稿纸、提袋、画册等统一的文化标识,多视角、立体化传递着现代工业发展需求的文化内涵。三是职业文化沁润。先后推出了以155家骨干大型企业质量与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长廊”,94名杰出校友创业实绩的“优秀校友风采展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巨幅人文景观,形成了“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育人氛围。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近7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在国有大型企业、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就业率达到40%。学院被授予“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职业教育就业百强”,连续三届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学院秉承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被确定为陕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连续六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类艺术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51项。2018年,《情系梁家河》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三)学生政治素养提升
先后涌现出勇救落水村民的学生丁年、长期救助空巢老人的鸿鹄暖阳社等一批感动校园的“工院好人”。近三年,有70多名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67名学生荣获省市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个志愿者组织荣获省级“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有14名学生被省委组织部“选聘生”录考,156名学生应征入伍;有15462名学生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7450名,学生党员1803名。学院党委被评为“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委”,6个党总支被授予“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依托陕西工院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联合448家企业,组建订单班174个,受益学生4880人,占在校学生的24%。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奖励171项,省级奖励830项。2017年和2018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五)理论研究有提升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1项,国家级校园文化成果奖1项,省级9项;完成教育部重大育人研究课题16项,出版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高职高专优质规划教材6本,建成教育部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各1门,发表研究论文154篇(核心期刊51篇)。
(六)学院影响力提升
学院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27项国家级荣誉。成为陕西唯一连续两届荣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的职业院校和全国首批“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的高职院校。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我院育人成效。
六十余载兴学育才、求强思变,形成了陕西工院“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品格。新时代孕育新命题,新机遇带来新挑战,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改革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聚力前行,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