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学校现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招生专业76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
学校是全国首批31所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院校,全国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入选高职院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首批已验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会长单位,安徽省市属高职联盟会长单位。建校30多年来,学校历任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坚持深化学生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坚持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管理整体情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生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生管理育人模式,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学生管理工作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夯实学生管理工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设施保障、经费保障,形成了“学校党委——学工委——学生处等二级机构——三级机构”齐抓共管、有机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平稳运转。学校足额配齐配强学工队伍(辅导员)、学生资助队伍、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学生基层党建队伍。针对在校生人数众多、专业面广的特点,各二级学院除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和分团委外,还配备了专职党总支副书记、组织员、学工科长,负责学生党团工作。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先后制定了学生管理、教学、资助、心理健康及就业创业等30多项管理办法。在南北校区建有近800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馆、7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设施,满足了学生的日常文体活动需要。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障,在预算中对学生各项工作均设立专项经费,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学校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二三四五”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体系。即:
坚持“一个根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学生工作育人化。
建设“两支队伍”:抓好“学生管理”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化。
推进“三项建设”: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智慧校园”、“网络思政教育”三项建设,实现学生工作精细化。
实施“四大工程”:以“333工程”、“阳光资助”、“精品社团”、“文明宿舍”四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学生工作全程化。
紧扣“五项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法制安全和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五项教育,推动学生工作常规化。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多维度打造参与平台,多渠道畅通参与途径,助力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参与民主治校。
学校落实“以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
1.学校通过大学生事务中心,制定校长早餐会制度等举措,与学生共进早餐,共商校事,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拉近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困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以校长助理、班主任助理、学生校卫队、自管会、退役士兵协会为桥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管理方式的自主化。
3.以智慧校园、教学诊断与改进系统平台为依托,以“易班”、“芜职青微”等新媒体为创新载体,改进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效率,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二)培育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构建“点、线、面、体”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校在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深化“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锻造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合作,与行业合作,与经济开发区合作,与县、区政府合作,构建“点—线—面—体”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上述做法均转化为理论成果,先后获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校企合作“金纬班”为例,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着力培养现代企业学徒。具体做法是:
1.招生招工一体化,打通学生职业成长通道。根据三方协议,明确学生企业准员工身份,学生入学即入职;实习期间,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享受企业保险等福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对“金纬班”的认可与重视。
2.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学校在“金纬班”创建伊始,即明确管理思路,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校企共同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企业派专人驻校管理,落实“双班主任”制度,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促进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3.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学校通过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使企业精神和文化进班上墙,入脑入心;同时企业组织导师和专家进班授课,学生赴企业进驻一带一实习,培养打造现代企业学徒,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金纬班”10年来连续招收11届“金纬班”学员。目前已有8届共240余名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培养出一批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金纬班”也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通过验收。
(三)探索实践“四四三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厚植双创文化氛围。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拓多途径、跨专业、全要素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成功探索出基于“始于双创课程、施于双创项目、实于双创成果”为导向的“四四三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凸显四个结合。学校在创业教育规划设计上,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双创教育文件,将双创教育全员、全要素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典型与带学生结合、引入资源与服务社会结合。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行动•创新•跨越成果展”中,本案例的成果入选为20个优秀案例奖之一。
2.理顺四个机制。学校在创业孵化园管理上,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动态管理,理顺进驻选拔机制、学分替代机制、项目传承机制与更新退出机制。
3.强化三个层面。学校在创业意识和技能培育上,强化对全体学生双创意识的培育;对有意向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对创业实践学生健康运营的帮扶。学校共计组织实战型创业模拟培训92期,培训学员4770人次。校创业园8家公司获得政府项目补贴60万元,30个项目获政府贴息担保贷款208万元,占全市所有高校创业贷款金额的76%。
4.夯实三个平台。在创业项目运营实战上,学校建成使用模拟实训平台;搭建专业创业平台;全面负责运营管理创业孵化基地平台。学校创业孵化园现已建设成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园运营的创业项目逾百家。连续四年年销售收入总额超亿元。学生毕业半年后创业就业率近6%,超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接近一倍。2017年学校作为安徽唯一高职院校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
(四)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持续实施“333工程”
学校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持续实施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搭建社会实践活动三进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延伸的“333”工程。
1.举办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教育,连续十余年在全校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广大学生拓展综合素质、展示才艺搭建平台。3月定为“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月”,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立足校园,并延伸到社会。4至5月开展以职业技能竞赛、科普宣传及讲座为内容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成效显著。11至12月为“校园文化活动月”,注重为广大学生拓展综合素质、展示才艺搭建平台。
2.搭建社会实践活动三进平台,推进大学生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形成了“进社区、进农村、进万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三大平台。先后成立了学生理论宣讲团、各种文艺演出队等学生组织,组织学生利用双休节假日深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常年利用涉农专业的人才优势,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另外还结合专业不定期地开展进万家活动,“社会实践进万家活动”已成为芜湖市有口皆碑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延伸,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
学校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宿舍、延伸到实训岗位、延伸到学生团体。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宿舍工作机制,把学生宿舍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实训场所。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锻炼延伸到顶岗实习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活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顶岗实习与企业生产质量提升有机融合起来。同时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团体日常活动中,润物无声,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通过实施“333工程”,学校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333”工程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实现了安徽省高职院校获部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项零的突破。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多年来加强学生管理,学生综合能力稳步提升,在各类国家、省、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015项。由于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在最近出炉的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位列全国第三,安徽第一。育人管理成绩显著,声誉不断提升。
(二)就业招生形势两旺
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极大的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学校每届毕业生约在6500人左右,每年吸引约1000家优质单位来校招聘人才,提供近30000个岗位,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数位比高达1:5.16。
高就业率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学校为安徽省首所单独(分类)招生试点院校,学校报考人数及录取分数线一直居全省同批次院校前列;分类考试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比约为1:8;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超省控线200余分;作为安徽省高校单一学制招生计划数最大的学校,上述数据充分反映出考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管理与办学能力的认可。
(三)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根据第三方权威数据提供,学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达98.88%,对母校的就业工作、在校期间综合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综合水平等满意度均在95%以上;在校生对教书育人满意度为98.98%,课程教学满意度99.36%,管理和服务满意度97.37%。
毕业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一大批学生走上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岗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总体表现满意度为99.57%,多学科多门类的人才提供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进企业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获得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四)管理工作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在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三届获得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114项;其中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成果奖26项。围绕学生管理工作共申报立项省级教科研项目56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7篇。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正全面践行,不负使命,锐意进取,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