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海宁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召开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研讨会,会议以“深化工学一体化改革,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为主题,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教学改革重点工作。智能制造系专业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协同育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谋划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会上智能制造系主任褚佳琪老师结合系部目前正在推进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现状,再次解读了《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核心内涵与实施要点。他强调,本次改革要以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三大专业群为依托,严格对标“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场地升级、评价体系完善”五项高标准,重点打造7门贯穿专业核心能力的精品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岗位胜任”的三阶递进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7个小组共35名骨干教师团队各自阐述小组实施项目任务后的推进情况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褚佳琪老师做了详细交流和解答,并细化了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
会上海宁技师学院姚忠杰院长系统阐述了这项改革的战略意义和实施路径。会议明确指出,工学一体化改革不仅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更是破解当前人才培养瓶颈的创新之举。
当前,随着智能制造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产业升级,企业需求已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型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还应具备沟通、管理与持续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机电领域,传统设备维修岗位正被智能化技术取代,若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挑战。
会议提出“双轮驱动”的改革策略:一方面扎实推进国家标准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与海宁机电类龙头企业共建“教学工厂”,推动技改项目进课堂,让学生参与从产品设计到故障排查的全流程。此外,技师研修项目将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真正实现“产教零距离”。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姚忠杰院长强调,学校将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同时,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完善配套保障,确保改革落地见效,让教师真正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会议号召全体教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面向未来,海宁技师学院将立足长三角产业升级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文字:崔启威 图片:金嘉超,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