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笕桥悠悠艾草香中,陈红娟宛如一位执着的追光者,“融爱于艾”,让健康走进千家万户。她的故事,起始于童年的懵懂追随,在中年的奋进中迎来转折,以传承创新为笔绘就古艾新韵,以公益惠民之举传递温暖,更借国际交流让艾香飘洋过海。她是非遗传承的坚守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也是产业共富、健康中国的推动者。
一、童年学艺:艾草香中初启蒙
陈红娟,生于杭州笕桥古镇,家族世代躬耕“笕十八”药田,太婆张玲玲、外婆张桂香皆为当地知名“土医生”,擅长用草药和艾灸为村民治病,外婆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张半仙”。因父母忙于劳作,陈红娟成为了外婆张桂香的小跟班。4 岁起,小红娟就跟着外婆走街串巷给邻里看病,耳濡目染艾灸技艺。晒艾、捣绒、泡药、搓制艾条…… 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小红娟做得很快乐,像个小大人样样能上手。外婆看到小红娟喜欢这些工作,更加频繁细致地指点小红娟,逐一将古法艾灸技艺传授给了她,包括那被小红娟视作神仙咒语的“百字铭”,也被外婆作为制艾技艺的总纲传给了她。在外婆这里,红娟完成了最早的中医“实践课堂”。
二、中年奋进:破茧成蝶绽芳华
2014年,44 岁的陈红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彼时的她,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包括身患子宫肌瘤。陈红娟根据外婆传下的古方,边学习边研制艾条的配方、取穴和艾灸的手法,并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把自己当作第一个病人进行研究。在自已身上取穴试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疗,她欣喜地发现,困扰她的子宫肌瘤竞然奇迹般地萎缩了。这次的成功是她历劫后的第一次胜利,这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也让她最终下定决心将传承发扬笕桥古法艾灸作为她此后的人生目标。第一步就是调研市场。通过走访各地、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陈红娟发现艾灸并不稀奇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各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过去多年从商的经历让她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能在这个行业中有所建树,就必须进行创新,突出自身特色,创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她经过认真比对,发现外婆所传的古法艾灸和别家的最大区别在于艾条的制作过程。为了提升药性和调和艾火,外婆会在艾秆的浸泡过程中掺入当地“笕十八”的几味中药材,而这也正和她所要创立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艾灸品牌相契合。
第二步是研发产品。陈红娟以外婆留下的艾灸秘籍和诊疗心得为依据,在艾草的分摘、煮药浸艾、启晒、捣绒等步骤中坚持采用古法技艺,制作过程独具仪式感。正如陈红娟自己说的,她不仅要继承技艺,也要传承“心法”。她在制作之前会首先双手合十念诵《百字铭》以示心诚;然后将艾草的茎和叶分摘,将艾叶进行晾晒;再用“笕十八”药汤浸渍艾草细茎以增强艾条的药效及渗透力,同时制约艾火燥性;经此步骤所制的艾秆和艾叶一同放置三年后方可捣绒,且需按一定比例配置;然后选用专用的艾灸纸,经手工卷制包裹,将艾绒压制成一个截面直径为 7 厘米、长 23 厘米的大艾条,最后以鸡蛋清黏合纸缝,手法轻重全凭经验,难以明言。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反复的实验并结合自疗实践体会,陈红娟终于成功研制出外婆记录中的第一根具有笕桥特色的艾条“扶阳固本灸”。有了特色产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2014 年金秋,她的第一家“一指道艾灸堂”在杭州九堡街道丽江公寓内一个很小的门面里顺利开张。
第三步是扩大生产。城东这家可为患者提供 30 天免费治疗的“一指道艾灸堂”自成立之初便成了当地的热门新闻。起先,一指道养生馆那些患有风湿病、关节痛、代谢紊乱的就诊者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体验,但随着良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小店的客源便络绎不绝。可火爆的现状不但没有让陈红娟宽心,反而使她日夜疲于应对,“一指道艾灸堂”常常要经营至半夜才能歇业。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陈红娟自己的身体也将被拖垮。冷静下来的陈红娟明白,时代不同了,很多情况也在发生改变,如果继续一味地墨守成规,那就等于自己束缚住了手脚,她自己和她努力经营的小店也迟早要被时代淘汰。她清醒地意识到一方面本地产的艾灸原材料香艾已经逐步跟不上使用的需求量,过去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艾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难觅踪影,而艾灸生意的火爆,更是激化了供需矛盾寻找新的原料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当今施灸的对象也已经和过去有所区别,过去做艾灸的大多是病人,而如今很多诊疗的对象都是健康人群,他们大多是抱着养生的目的而来,故而诊疗人群成数倍增长,一个医生往往同一时间要面对几个甚至几十个顾客,现状让人欢喜让人愁诊疗施灸设备亟待改进。
为了掌握更系统的中医知识,2019 年,她考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中医传承非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从普通工人到中医医师,这一路走来,陈红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三、传承创新:古艾新韵谱华章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陈红娟坚守的“一指道艾灸堂”发展态势喜人,现已直接服务社会人群十万余人,积累了大量陈疾痊愈的案例,同时也助更多的人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让古法艾灸真正走进当代生活,服务千家万户。这所开办于微时,给予陈红娟希望,救陈红娟于水火的艾灸堂,目前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扩展加盟店 300 余家,创造就业岗位 5000 余个。但陈红娟并没有单纯地通过扩张店面谋利。她向求诊者介绍艾灸的功效和利弊,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艾灸虽能温经通络、固本扶元,但见效较慢,如果急于求成,还是建议不要做。她的心里有一种使命感,要将笕桥古法艾灸保护好、传承好,让它更多地造福社会。陈红娟心怀感恩地说:“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艾灸堂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我要让老百姓拥有用得起的养生保健品。”她尊崇传统,严格按古法技艺选材和制作艾条,保证每一根艾条的质量。她又针对当代生活节奏积极推广宣传古法艾灸,她无私地将祖传精简穴位的扶阳固本“四部灸法”介绍给大家,目的就是让那些前来养生的求诊者自己在家也能施灸,为他们省钱又省时间。
她勤修内功,加快推进古法艾灸的创新发展,有意识地进行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笕桥古法艾灸项目以祖传艾条配方、百字铭文、扶阳固本“四部灸法”和特色专用灸具为主要特色其中秘制大艾条是核心技艺的重要载体,成为笕桥古法艾灸的立足之本。陈红娟怀着“抱元守一的思想(“元”指古法艾灸,“一”则是仁爱之道),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为大众的养生之道研究新的路径,目前已全面掌握 5 根大艾条的配方、古法制作技艺和辨证施治要领,并在祖传扶阳固本“四部灸法”的基础上,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经络走势,不断拓展灸法的实践。现研发推出的主要产品有:扶阳大艾条、至尊灸条、宝宝艾、防疫细艾、贵妃灸条等,并已成功申报注册商标“笕桥古法”“一指道”“杭十八”“南宋御艾”和“宋韵江南”;针对艾灸操作费力费时、过量艾烟污染环境关键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定点回旋灸”和外观设计专利“艾灸仪”;拓展衍生产品艾草膏、艾草浴包、艾尖茶、艾草暖贴、艾草枕、艾草香品等若干。考虑“五根大艾条”之一的“扶阳灸”(又名“扶阳固本灸”)已面世10年,各项技术要领和实操经验均已成熟,她扩大研发团队,建全禅城保护档案,保护祖传配方,重启剩余四根大艾条“驻世灸”“调神灸”“痿蹙灸”“通体灸”的复活工作。
她广纳弟子,积极承担项目传承的职责,逐步推进传承梯队向活态化、年轻化、专业化转变。十年来,笕桥古法艾灸累计开办培训班135期,培训合格学员上万人。目前有长期亲授弟子均已能熟练掌握基本制作技艺和施治手法,并合力承担着笕桥古法艾灸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重要案例的记录、专业技术培训和顾问职责。在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下,笕桥古法艾灸在杭举行了庄重的拜师仪式和为期一周的公益脱产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了笕桥古法艾灸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传播推广方面,陈红娟利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快手等多媒体平台开展短视频传播和线上授课;2021年,参加“话百件同心事·庆百年建党史”暨杭城百位小记者走进上城与榜样面对面系列公益活动;2023 年,笕桥古法艾灸亮相国际灸法大会,同年,陈红娟被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特聘为“非遗传习活动导师”,以线上线下形式拓宽传播途径。她将家族四代人的经验整理成《笕桥艾灸诊疗实录》,详细记录了艾灸的配方、制作工艺、施灸手法以及临床应用,为后人传承和学习艾灸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合作编写艾灸相关的社区教育教材,走进老年大学、社区学院、中小学等机构,普惠课堂传学,将艾灸文化、健康理念和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
在产品研发方面,陈红娟不断探索创新。她远赴 “世界艾乡” 南阳,建立自己的艾草基地,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精心培育出优质的艾草。经过反复试验,她调出了药性更为温和持久的 “南药北艾” 配方。同时,她将现代生物电疗技术与外婆的艾灸手法相结合,自创了一套 “经穴电疗” 手法,成功研发多款专利灸具,并研制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定点回旋灸” 和外观设计专利 “艾灸仪”。此外,她还拓展出艾草膏、艾尖茶、艾草浴包等 6 大类衍生产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四、公益惠民:艾香大爱送健康
陈红娟热心公益,为困难群体、贫困山区的群众提供免费的艾灸治疗;合计开展公益服务 1500 余场,惠及 2 万余人次,捐赠物资价值超百万。
公益传播方面。陈红娟常年驻扎“笕桥古法艾灸”的责任保护单位——杭州一指道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每周对外开展传承体验活动,定期举办培训班,并多次与本土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交流合作。2023年5月,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笕桥古法艾灸工坊顺利入驻杭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河坊街,成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又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积极响应属地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号召,每月定期在吴山广场开展公益艾灸活动,服务当地市民及外地游客朋友。2023 年随着中国(浙江)第15批援助纳米比亚医疗队出征的脚步,笕桥古法艾灸开启援非之旅,将健康和中医文化传播到海外。
展示体验方面。陈红娟多年来积极参加面向全国的相关博览会;202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陈红娟参加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药展,作为唯一将养生馆搬到展示现场的项目,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看、体验;2021年7月,参加山西五台山风景区公益活动;2021年9月,应邀入驻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23年,在杭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河坊非遗巷子打造非遗“宋艾文化体验馆”沉浸式体验空间;2023年,参加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的第十一届名老中医绝技演示交流会,获良好社会反响。
公益诊疗方面。陈红娟规定相关直营门店每月必须至少一次定时向社会提供免费的艾灸公益诊疗;每年组织“人人享受健康”艾灸进社区、进校园公益活动5 次以上。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陈红娟果断将自己仅剩的一千余根艾条全部无偿捐赠给原江干区相关部门用于防疫工作,展现了传承人的社会担当。为患有严重静脉曲张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的清洁工半价治疗二十多次,直到治愈;免费为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工人做免费艾灸治疗,一直持续到现在。陈老师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关爱远不止此,2021年3月,陈红娟被评为 2020 年度杭州民建会员企业家“感动你我”十大人物之一。
自2014年开启公益传承,陈红娟和团队搭建起“专业教育培训、社区普惠课堂、文旅体验空间”三维体系。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专业人才,由女儿邬诗敏和弟子们组成的五代传承梯队已然成型;创新社区医养驿站“艾灸进万家”居家康养模式;打造非遗体验馆、“宋艾文化体验馆”等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空间。十载光阴,135 期培训班孕育出上万名学员,他们在全国各地开设数百家艾灸馆,日均服务超 5000 人次,实现“一人习艺全家受益,一技传承惠泽万家”的文明接力。
陈红娟,这位终身学习、“以爱传福,以心济世”的践行者,让银发学员成为社区健康使者,让非洲患者由衷说“谢谢”,让千年艾香飘入数字时代。从家传绝学至全民健康,“陈红娟们”以“学习赋能传承、产业反哺民生”,为健康中国写下最富生命力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