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冬日的长兴暖意融融,一场承载着安吉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安吉县社区教育学院递铺分院主动作为,精心组织推荐“以竹代塑:非遗竹编”体验项目参与其中,将安吉特色的竹文化与非遗技艺带到长兴市民面前。

活动现场,三大安吉非遗技艺同台亮相,形成了一道亮眼的文化风景线。除了备受关注的非遗竹编,细腻灵动的非遗石画也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画师以石为纸,用色彩勾勒出山水、花鸟,让普通的石头拥有了文化温度;而色彩绚丽的非遗畲族彩带编织更具互动性,市民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亲手穿梭丝线,感受畲族文化中蕴含的匠心与祝福。三种技艺各有特色,共同为市民打造了一场可看、可触、可体验的非遗盛宴,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沉浸式参与,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喜爱。


作为此次竹编项目的核心支撑,湖州工匠、非遗竹编传承人祝和春老师的技艺与作品成为现场焦点。他深耕竹编领域数十年,凭借对竹材特性的精准把控和对传统技法的创新突破,创作的竹编立体繁体字“龙”堪称业界典范。这件作品耗费数月心血,选用安吉本地优质毛竹,经过剖丝、晾晒、染色、编织等数十道工序制成,龙身鳞片层次分明,龙形姿态矫健,既有传统竹编的细腻质感,又兼具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如今,这件作品被永久收藏于安吉县竹子博览园,不仅是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更以“最大竹编立体字”的纪录,彰显着安吉竹编技艺的高超水准。
学校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努力同样值得关注。学校深知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常态化平台,因此依托新时代市民夜校,常年开设非遗竹编课程。课程根据学员基础分设入门班与进阶班,入门班从竹条处理、基础编织手法教起,帮助学员掌握“一挑一压”的编织技巧;进阶班则聚焦创意设计,指导学员制作竹编摆件、茶具收纳等实用工艺品。授课老师除了祝和春老师,还邀请了多位经验丰富的竹编艺人,课程不仅免费开放给市民,还会定期组织学员作品展览,让更多人通过学习与分享,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何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