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为媒,匠心传薪
——海宁劳模工匠带千年文明走进海宁技师学院
时间:2025-11-2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当宋代湖田窑温碗注子的清雅釉色与流行歌曲《青花瓷》的旋律在课堂相遇,海宁技师学院尖山校区的报告厅内响起阵阵掌声。11月25日,海宁市劳模工匠学院(海宁技师学院)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特邀海宁市劳动模范、市文博副研究馆员汪莉薇带来《一眼千年,跟着文物品读海宁历史》主题讲座,为海宁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与设计分院的师生们献上一堂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工匠精神”思政课。

作为深耕文博领域多年的专家,汪莉薇以海宁地名溯源开篇,循着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的文明火种,沿松泽文化、良渚文化的脉络徐徐展开历史长卷。从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璧,到秦汉时期的古朴青铜器,从填补海宁汉代史空白的长安汉画像石墓,到宋代湖田窑“天青色”的温碗注子,再到清代守护家园的鱼鳞石塘,她以一件件馆藏文物为钥匙,解锁海宁千年文明中的匠心底色。海宁市博物馆馆藏6000余件文物,涵盖20余个门类,其中不乏这样承载工匠精神的珍品,汪莉薇的讲解让这些静置的文物“活”了起来。

讲座中,汪莉薇巧妙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介绍“抚琴陶俑”时,她链接海宁“潮乐之城”的现代名片,提及盐官古城改造中融入的博物馆元素,让学生们明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解读“罍”字源流时,她现场互动引导学生识读古汉字,揭开古代酒器的工艺奥秘;而讲到清代鱼鳞石塘,她详细阐释古人如何以严谨工艺、坚实材料与生态思维构筑“海上长城”,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古代工匠的坚守与担当。这些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千年文物背后的工匠精神变得可感可学。

“数百年风雨大潮中屹立不倒的鱼鳞石塘,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 坚守、责任、精益求精。”互动环节,吕宁老师的分享引发共鸣。来自机械专业的学生代表则坦言:“原来工匠精神离我们并不远,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画好每一张图纸,就是我们技能学子对匠心的传承。”现场问答间,历史文脉与职业追求实现深度交融。

讲座尾声,全体师生齐声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铿锵有力的语句中,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愈发坚定。此次活动将海宁本土历史文化与劳模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既让学生领略了家乡文明的深厚底蕴,更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扎根心底。

海宁技师学院作为海宁市劳模工匠学院,始终以“以文化人、以史砺匠”为育人理念。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更多行业领军人物、技能大师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匠心、锤炼技能,助力每一位“鸿小匠”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逐光前行,为区域产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崔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