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展画
浙江省此轮中职课程改革意欲逆袭传统模式,把学生的选择权置于改革的核心,允许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基于本人的意愿围绕着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作出选择,在此基础上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等。
为什么要赋予学生选择权?从理论上说,中职学生是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群体,他们的兴趣和志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种种变化,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志趣,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因此,中职课程体系需要构造选择性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变化,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意愿。从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普遍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一旦进入专业学习时就会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特长错位,尤其是划一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他们的期许错位,从而影响到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被动学习而导致的厌学心态成为职业教育的顽症。宁波一所中职学校2011年数字媒体专业共招收32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居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申请退学。即便在是否就业或升学问题上,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变化的,中职教育需要为学生的变化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帮助。
进而的问题是,中职学生能选择吗?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被误解,甚或被曲解。事实上,只要教育方式方法得当,中职学生的内在潜能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就能被有效地培养起来,就能作出正确的并且是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成为有用之材。从我省的实际来看,近年来许多学校已经在开设不同数量的选修课程,不仅激发了教育的活力,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从2012年开始实施体育课选项教学,在此基础上第二年进一步推出艺术生活、专业素养等六大类43个选修项目,由于实施顺利,效果明显,时至今日该校的选修项目已增加到52个,参与的学生从最初的约59%增加到全部学生。
当然,我们强化学生的选择权,并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帮助的作用。为此,本次改革推出了“导师制”配套措施,要求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指定导师,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解决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选择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和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适切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选择过程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选择本身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这也是本轮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的初衷。
当教育的范式从自上而下的规定性教育转换成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教育,从划一的统一教育转换成多样性的个性化教育,必然会碰到教育理念的巨大反差。如何革新传统的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管理观,如何切实转变学校的育人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愿我们的中职学校历经改革而浴火重生,不仅使我们的课程体系“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使广大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用自己的实践智慧不断探索与完善适合学生的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