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自2021年起,浙江开放大学(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积极响应省妇联、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共同印发的《浙江省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浙江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统筹整合全省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及其他工作资源和力量,构建省、市、县、镇(街)四级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同时,基于社区是儿童成长、家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原点”理念,学校推出社区家庭教育“原点计划”,在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创新教育试点项目、提升服务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起,学校推出“浙江社区家庭教育共享课堂”项目,在师资共建、课程共享、平台共推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等,目前已开设30讲,累计服务人群近50万人次。
二、主要做法
1.上下协同联动,保障长效运行
该项目建立起“上下联动、开放办课”的运行机制。浙江开放大学(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为主办单位,负责“社区家庭教育共享课堂”主题确定、主讲嘉宾筛选、课程制作审定、平台宣发推送等工作;鼓励各社区大学(学院)、各级妇联组织以及有关单位或团体共同协办,申报课程主题、推荐主讲人员、以各种渠道发动家长积极收看课程等。
浙江社区家庭教育共享课堂每年推出10期,定期面向社会免费推送,并供全省社区教育体系各级单位以及相关参与单位在线上线下渠道无偿传播使用。
2.聚焦热点话题,推出特色课程
浙江社区教育共享课堂聚焦“家长成长”和“孩子成长”两大主题,结合社会家庭教育热点和学校社区教育工作重点,精心策划并开设系列课程。
2022年5月,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后的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月之际,我们推出《依法育儿,家长怎么做》直播讲座,为广大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知识理念,提供依法育儿对策;11月,开设《落实“双减”政策,家长怎么做》直播讲座,为家长深度解读“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变化,并提出中肯务实的指导建议。这两场讲座吸引了众多家长的关注,线上访问量超10万。
2023年,浙江社区教育共享课堂开设《儒家文化与传统家训》《清芬守世,家国情怀——〈钱氏家训〉》等,推动家风家训建设;2024年,则围绕隔代教育主题,推出《祖辈需要知道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隔代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等系列课程,促进老少共学互学;2025年,将聚焦家长讲师培育,推出“好爸爸”系列课程,助力不同学龄段孩子成长。
3.线下线上结合,升级组织形式
浙江社区家庭教育共享课堂最初的定位是面向社区(村)家长的大众化、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课程,两年间虽然取得过不错的收视效果,但仍存在互动性不足等的缺憾。
2024年起,该项目升级了课程组织形式,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实施模式进一步提升质效。学校与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学院合作,选取西湖区各幼儿园作为线下授课点,直面社区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如2024年10月,邀请到杭州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彩云到西湖区云荷廷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祖辈需要知道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和急救》,现场互动热烈,家长积极实操,科普效果显著。在线下讲座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现场录制、规范制作的方式,后期进行数字平台推送,实现线下线上课程资源共享,惠及更多家长。
三、工作成效
1.扩大社会影响,拓展受益人群
浙江社区教育共享课堂主要通过浙江开放大学微信视频号、浙江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面向社会播出,部分课程还推介至教育之江微信视频号、浙江家庭教育公众号等,具备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已开设30讲课程,累计服务人群近50万人次。其中,《家长为什么要学家教》《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怎么做》等课程,单场直播访问量超10万人次。
2024年推出的以“隔代教育”为主题系列课堂,邀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现场参与,拓展祖辈家长这一受益人群。今年,我们还将与上城区社区学院合作,围绕父性教育主题,引导更多爸爸们陪伴孩子成长。
2.充实专业师资,壮大讲师队伍
项目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领域的专业师资被纳入到全省社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之中,并通过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浙开·浙里美空中课堂”等渠道,进一步深化了体系内师资共享。今年,我们积极探索社区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从专业型向实践型转变的可行路径,与上城区社区学院合作,选拔并培养第一批“社区家庭教育家长讲师”,让家长们从家庭教育知识的接受者转变育儿经验的分享者。
3.助力系统工作,提升服务能力
浙江社区教育共享课堂从来都不是单一工程,不仅是社区家庭教育“原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行动、老少共学教育场景建设等等多个项目交相呼应,共同推动全省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在资源建设、人才培育以及项目试点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