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和指导老师在商量“橘子团”网站的项目。
28个学生,个个都是单打独斗的好手,每一位都拥有自己一手打造的网店。
同样,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很强,以六七人为小组,主攻一个网络创业项目,比如建校园团购网、建家教信息平台等。
这就是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电子商务“3+2”专业高三班创造的漂亮成绩!
学生成绩的背后,正是西湖职高对专业建设的多年用心积累。对于职高来说,专业建设是“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几年,西湖职高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早在2012年,西湖职高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学校以集团资源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地域优势,第一时间获取产业最新信息和企业一线技能专家的指导,让师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获得显著提高;到了2013年,学校正式推出大师、教师、学生三大梯级工作室,再次助推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和师生专业能力提升。一年多下来,以九曲红梅制作技艺传承人冯赞玉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以厉志光、应旭萍、杨春帆三位老师名字命名的教师工作室,以学生蒋禛宇名字命名的学生工作室,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应旭萍电子商务工作室为例,深度了解具有西湖职高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是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区域经济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据了解,该工作室由应旭萍老师领衔,成员还有周鲁央、吴燕、葛杭英三位老师,以及该校电子商务“3+2”专业的高二、高三学生。
共赢之学生——校园团购网有声有色 高三学生人人开网店
团购网站,我们都不陌生。但西湖职高的团购网,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由六位高二学生一手打造的团购网,口号是“专注校园生活”。网站名叫“橘子团”,主要经营零食类产品为主,巧克力、猪肉脯、鸭翅等。网站还特别设计了一位卡通人物“橘娘”,作为形象人物。虽然只定位于校内,但各种服务一应俱全,线上储值卡、微信推送等很丰富。
占元杰是六位创办人中的主力,毕业于三墩中学的他,获得过西湖区三好学生,在西湖职高有着“学霸”的美誉。他说,这份作业是寒假里老师布置的,他和其他五位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商定修改,又请老师帮忙把关,最终敲定了开展团购网站项目的计划书。紧接着,马上申请域名、上线测试等,终于在上个月全部完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用户。怎么吸引人气,这几个学生动足了脑筋。“我们先在校内发传单、放易拉宝,然后又组织了一次集中的上线活动,教大家怎么一步步使用网站,我们还现场安排了抽奖、试吃等活动。”占元杰开心地说,第一天就有七八十个注册用户。而到前两天,在线用户已经达到了两三百人。这帮孩子还真有经商头脑,不仅把市场瞄准了同学,更是盯上了校园里相对的“有钱人”——老师。这两天,他们正忙着在设计教师订牛奶团购服务。不少老师知道消息后跃跃欲试,都来打听什么时候可以喝到新鲜牛奶。
“橘子团”只是学生团队的其中一个项目,其他还有不少。比如杨林锋和他的团队,创业项目是建立一个“水墨飘香”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学校旁边就是美院,很多学生想考美院,那就需要到画室进行美术培训,还有美院在校生也有想会到这些画室去兼职。我们这个信息平台,就是要把这几方联系起来。”杨林锋说起来头头是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除了团队项目外,该专业高三的28位学生,都独立经营着自己的网店。“上学期我们开始学《网上开店》这门课,老师就鼓励我们边学边动手建,一开始觉得挺难,但大家一起帮助,都开起来了。”林韩晓说。她的网店主要经营护肤品,第一个月的销售额达到了3000元,属于同学中经营成功的代表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到上学期期末,全班同学的销售额累计近三万元。
如今,西湖职高的学生专业能力强已经名声在外,有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如开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网店设计装修工作的公司,经过摸底后非常信任学校的能力,已经把很多业务转包给西湖职高。
共赢之教师—— 既要能上得好课 又得紧跟市场步伐
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项目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工作室老师的身影,她们是真正的“幕后高手”!比如“橘子团”的几位学生,动不动嘴边就挂着“周老师”,指的就是周鲁央老师。
从她们四人身上,西湖职高的教师梯队培养也特别明显。“我们这四人属于师徒三代。”应旭萍老师笑着介绍,最早她和周鲁央老师结成师徒。周老师学成出师后,自己也当了师傅,收了吴燕老师当徒。去年葛杭英老师进校后,又成了应老师的徒弟。“这个工作室相当于一个培养平台,但凡新教师进校,我们都先放这里。毕业生刚走上教师岗位,在大学里专业理论学了很多,但缺乏操作能力,而这却是职高教学中最需要的。这个平台就是要把新教师的这块短板补起来。”
的确,像吴燕老师,大学毕业才两年,但在工作室的历练和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完全能独当一面。就在不久前,她还获得了杭州市中职技能比赛指导一等奖、省中职电子商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参与工作室项目的管理,也让吴老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她现在所接的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被评为杭州市先进班级。
把理论能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对职高教师来说只是第一步,工作室还在积极思考着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理论,这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再次提升。“我们工作室承办了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主要是开发电子商务创业教材的开发。目前该课题已经结题,荣获了2013年省职成教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应老师说,工作室的老师全部是其中的主力,成长和收获都很大。
而另一位更年轻的葛杭英老师,去年9月才毕业,同样成绩不菲:她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了省电子商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网商争霸赛三等奖,整个大赛唯一的最佳“CEO”叶子同学也是她一手带出来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实践重发展的平台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变化,学科整合能力不断增强。老师们脑中都有了一个“市场”的意识,跟紧专业发展的最新脚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得到优化。
共赢之区域经济——推出面向茶农的电子商务培训和服务
对一所学校而言,主角就是学生和老师。但在西湖职高的这场专业建设中,得益的却不仅仅是这两方,还有第三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转塘当地居民,以经营茶产业为主。如何做强做大这块传统产业,说破了,就是把高品质的茶叶销售出去,而依靠网络渠道肯定是其中一个方向。就在不久前,学校又开出了针对当地茶农的电子商务培训课,每一期30多个名额,一下就满了。
据了解,授课内容主要为网店运营项目展示、网上购物、网上开店、网络防诈骗、客户服务、网上开店常用工具和处理软件的使用等。培训结束后,学校还将牵线搭桥,为每位茶农安排学生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并协助茶农开网店。“当时有两户茶农,很感兴趣,直接就把网店外包给我们工作室来做。”应老师说,从反馈过来的消息看,茶农开网店成功的例子不少,其中一家光网络茶叶销售就有几十万元收入。西湖职高的名声,在当地居民口中是有口皆碑。
“微工场、大效益。”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麻来军副校长,对工作室的推动力用了这六字来概括。他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工作室让单纯的教学场所转换成一个综合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专业发展随市场而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充分展现,改变了传统老茶农的经营方式,扩大了市场营销,服务于之江旅游度假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万小燕 张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