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⑯ “以匠心点亮乡创星空”现代“新匠人”培育
时间:2025-10-0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展茅街道素有“五匠之乡”美誉,传统工匠从业者达3000余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街道通过建设“乡创未来、共富市集”创业基地,聚焦“一村一集、一节一学、一策一坊”发展目标赋予“五匠”新内涵,孵化咖啡匠、花艺匠等新业态。2022年,成校立足“终身学习+共同富裕”理念,以“匠心筑梦·乡创展茅”为主题,构建“技能传承+数字赋能+产业孵化”三维培养体系,开展“新匠人”技能培训。三年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工匠等七类乡创人才328人,带动形成乡村咖啡烘焙、海岛文创等6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海岛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模式。相关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二、活动方式和做法

(一)按需点单 固本强基“新技能”

成校紧扣街道区域优势,围绕“工匠精神”与“乡村振兴”,对技能培训进行全方位拓展创新。根据学员的工作岗位、兴趣特长、文化层次和技能水平,建立“菜单式”选学机制,针对学员需求开设室内外装修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咖啡制作、茶艺研修等12类课程,实现“学员点单—专家授课—基地实训”全链条培养。为用工单位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让当地渔农民掌握新时代就业必需技能,安居乐业,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链式培养  匠心独运“新能人”

依托展茅已建成的“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20余家村咖矩阵,成校顺势而为,对接一年两次大型咖啡节活动开发乡村咖啡主题课程,将课堂延伸至咖啡工坊、陶艺工作室等实景场所。校地协同育才,与乡创基地形成培训链,开展沉浸式教学47场,参训1.3万人次。与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企业技师组建导师库,建立5个专家工作室,开展“技师带徒”精准培养,涌现领雁人才,省级乡村工匠2位,市级技术能手15位。建立技能人才动态评价体系,举办技能比武12场,评选“星匠人”36名,形成“学习-认证-表彰”激励机制。培育持证人才1622人,其中639人获实用人才合格证书,520人获职业技能专项证书。产教融合有效发挥靶向培养作用,实现新匠人持证就业,增强技能人才含金量。

(三)数字赋能  乡创展茅“新天地”

成校与各高校及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合作,紧抓“云端经济”为新匠人提供数字应用培训,打造村播基地,开发“线上培训+直播带货”双轨课程,培育直播达人50人,孵化展茅米酒、观音米、茅桃、林地鸡、番薯糖等网红产品26款,带动农产品销售3000万元。数字赋能,开辟展茅乡创“新天地”,实现乡村共富新突破。

三、活动特色和效果

(一)文化传承创新融合

深度挖掘“五匠文化”底蕴,以传统木工、砌筑工等“五匠”为根基,结合现代产业需求进行创新拓展,组建非遗匠人+新业态导师复合型师资团队,开发《乡村咖啡师》、《展茅小五匠》等特色教材3套。培育咖啡匠、陶艺匠等“新匠人”328人,实现传统匠艺与现代产业有机融合。通过建立“新五匠文化基因库”,将非遗技艺融入课程体系,在传承中创新,为乡村人才培养注入文化灵魂。

(二)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为加快探索以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展茅成校锚定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围绕“乡村振兴”主线,打造“一线多点”的集培训体验、联建互动、多元融合、数字赋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培训新模式,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共同构建"培训—认证—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平台赋能产业振兴

搭建“乡创未来·共富市集”、村播基地、“匠星”工作室等多元平台,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海稻音乐节、乡村咖啡生活周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大量人气,促进消费增长,推动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已成功举办19期“路下市集”共富工坊活动,吸引350余人次乡创人才设摊,带动农产品销售达3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