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良渚—雕刻未来》品牌项目,既是向中华文明之源的神圣致敬,更是一场以匠心育未来的生动实践。自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学校坚持以玉为媒,持续推进品牌项目建设,致力于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可传的育人载体,在青玉与刻刀的碰撞中书写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影响力、辐射力与日俱增。
一、项目主题及建设理念
项目主题:“遇见良渚—雕刻未来”。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其玉雕技艺承载着先民的精神信仰与艺术智慧。余杭区瓶窑镇地处良渚文明核心区,在新时代背景下,守护与传扬好文明根脉,是遗址所在地瓶窑人民的神圣使命。
该项目以“守护文明根脉 雕琢时代匠心”为核心追求,以“三进一辐射”为运行网络,聚力构建全年龄段文化传承、技艺传承与精神传承体系。通过五年实践,逐步形成“文化解码—技艺复刻—精神培育”三位一体传承范式,持续深化项目系统建设。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构建多元化传承矩阵
1.建成“一核多极”设施网络:以780㎡良渚玉雕馆为核心基地,联动融合遗址公园、社区教育中心等4大板块优质资源,形成“展示—体验—研学—创作”完整链条。
2.建立梯度化培养体系:从瓶窑一小“玉雕社团”到中学“琢玉社”,形成12年贯通培养机制。累计开设校本研修课程480课时,有效培养青少年传承骨干。
(二)创新社会化传承模式
1.持续推进“三进”工程
进校园:覆盖全镇主要中小学,积极开发《良渚玉雕启蒙》等系列课程。
进社区:重点建设 21个村社学习点,不断深化省域试点工作。每年,依托村社学习点(社区文化家园、村文化大礼堂)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活动。同时,不定期举办“遇见良渚—雕刻未来”为主题的玉雕制作培训活动。通过“主题工作坊”等方式,让非遗传承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
进家庭:发放家庭工具包1500套,培育示范家庭68户,共组建社区玉雕研习社20个。
2.持续培育专业梯队
建立完善培养机制。开设非遗传承人研修班6期,培养专业人才百余人。
持续促推产业升级。培育孵化玉雕工作室多家,实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大幅增长,逐步形成“非遗+研学+文创”产业链。
3.持续增强辐射效应
近三年,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超40批次,扩大了项目的辐射效应。非遗传承人蒋家洪先后赴荷兰等国开展文化交流,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录。
三、特色创新亮点
1.构建全龄段终身学习体系
首创“全年龄段全覆盖”课程体系:有效开发玉雕少儿感知课程、青少年实践课程、成人精修课程及银发体验课程四类课程,累计服务上万人次。
2.探索跨界融合路径
创新“非遗+”模式:融合文旅,发展玉雕衍生产品;与时尚产业合作开发玉纹样服饰系列;联合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所开发"小小修复师"研学产品。
四、社会效益与影响力
1.文化传播效应:多次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媒体予以报导,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遇见良渚》读本编撰出版,作为优秀地方教材,不仅用于区域中小学选修读本,也深受各地研学者所喜爱。
2.学术研究价值:一方面,《遇见良渚 雕刻未来》读本通过知识系统化、传播数字化、应用场景化的方式,使五千年前的文明密码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知识,为更好的实现“三个维度”传承提供素材。此外,随着项目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文明传播者加入良渚文化传扬的研究与实践队伍。
3.经济效益转化:带动区域文旅消费增长,良渚玉雕馆成为瓶窑老街非遗馆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打卡地之一。如2022年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玉雕相关文创产品在亚运村隆重展出,受到许许多多运动员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4.社会影响扩大: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参加研学活动的团队纷纷慕名而来,每年玉雕体验研学突破一万人次。如2024年,仅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总数逾3000人。
五、未来发展与规划
1.有序实施“数字孪生2.0”工程:协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聚力建设元宇宙玉雕工坊,开发AI辅助设计系统 ;
2.深化国际传播:以接待各类研学团队为载体,加快筹建高规格国际性玉文化交流中心;
3.完善产业链条:联合联动,融合融通,为建设良渚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园助力;
4.加强学术支撑:与良渚博物院等共建古玉研究基地,深化项目系统研究。通过活化历史记忆,创新传承机制,加快实现文化遗产从固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未来,将进一步贯彻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让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在新时代焕发鲜活魅力。(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