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⑤ “学习辉煌党史 赓续伟大精神”
——社区教育红色体验基地共建
时间:2025-10-0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一、项目概况

红色体验基地共建,让各行各业的人员有机会近距离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是党员学习的网红打卡点,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广大市民朋友了解国家大事、书法爱国情怀的互动交流园地,也是省、市开放大学接待安排教育考察团的内容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1月红色体验基地共建以来,共有82个学校党(团)支部、48个街道(社区)、近158个中小学研学团队,48650人次参与体验学习。学校先后接待了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社区教育处的申春善处长、省开放大学张吉先副校长一行、成渝地区社区教育考察团、市、区妇联主席等各级领导和考察团的调研交流,同时得到了市、区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先后获评浙江省红色廉洁文化体验基地称号、浙江省红色主题老年教育优质课程、浙江省社区教育品牌推介项目、2023年度宁波市优秀夏令营案例等7项荣誉,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媒体的极大关注,其中区级报道7次,市级媒体报道 9次,省级媒体报道 2次,全国级媒体报道5次。

现将本项目实施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二、项目实施背景

红色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采的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如何将区域内优秀的、零散分布的红色资源挖掘、整合、提升,转化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社区居民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血脉的“经典课程”,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成人学校的新使命。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牢记总书记教诲,积极挖掘区域内的红色资源,精心开发红色文化体验课程,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工作实践和服务群众中,受到了“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的点赞。

关于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但主要关注点在于红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传播,如何与社区教育融合发挥其育人功能、社会功能的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同时,数字技术广泛渗透社会生活、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先行示范,鄞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首善之区等形势下,为社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社区教育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社区治理、共同富裕,对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实践、反思和提炼。  

红色文化的界定:在本项目中,红色文化特指两层涵义:一是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城北成校依托各种红色画报、报刊、书籍等自建的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二是隐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城北成校培育的特色学习社团,以学习成果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如“红军过草地”等钩针作品)。项目关注的是在共同富裕、数字治理等社会新要求背景下,在保护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社区,通过红色教育扩面、提质、增能,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对于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学界普遍认为,关于体验学习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习者在某种环境中,进行切实的实践和体验。这种学习既可以回忆并重构已有经验和知识,还能在亲身经历与体察中获得新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项目实施举措

1、全系统谋划学习目标

体验式廉洁文化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全局整体观,体现为不以年龄维度区分学习对象,学生、居民、教师、职员、以及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在学习体验中学有所获。以党史教育廉洁文化课程开发为例,在课程建设之初,学校就以服务于全区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为目标,提出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廉洁文化这堂“大课”,拓展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为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课程的覆盖面,先后邀请教育、妇联、党史办等部门负责人,统筹谋划课程推进情况,形成基于体验学习的党史教育廉洁文化课程目标与路径。

2、高起点谋划学习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基因库”,其基本内涵包括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精神面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学习中全面体现上述内容是异常困难的。为此,学校一开始就把“学习百年辉煌党史、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确立为红色文化体验课程的主体内容,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为蓝本,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结合中小学校实际,把雷锋精神作为建党精神的重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示,努力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3、多主体生成学习资源

从基层社区能人中生成学习资源。在社区教育队伍中,“潜伏”着大量能人,需要通过社区教育课程平台,发挥能人的教育效应,解决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足难题,提高社会受益面。既立足于教育系统实际,从中小学内部挖掘红色资源,又善于借鉴和运用系统外的优质资源,通过共享共建,让课程资源不断生成。邀请区教育局、妇联、党史办等部门负责人,统筹谋划课程建设,形成基于体验学习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全方位整合社区能人、教师达人、热心市民等资源,生成以实物、画报、艺术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朱雀社区党委委员王博,是个十足的“党史迷”。20多年来收藏大量珍贵的党史文献资料。在建党百年之际,王博自愿提供了建国以来党史画报133幅、党史文献实物200多件,为学校微型党史展览馆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开发钩针、书法、剪纸、舞蹈、器乐等系列红色课程资源10多个。成立剪纸、钩织导师工作室,创作了《延安窑洞》等红色文化系列作品30多件,特别是钩织精品工作室成员创作的《红军过草地》作品,长1.2米、宽0.8米,在党史馆长期展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4、多场景布局学习空间

社区教育红色基地共建,离不开多样性学习空间的支持,既有物质形式,也有非物质形式,需要通过校内、校外结合,打造多点位、系列化展示空间。

一是校内外结合,拓展多点位学习空间。为推动红色教育廉洁文化活动系列化、延续化,学校一方面在校内打造了雷锋事迹长廊,以年代为线索,展出了120余幅雷锋事迹画报,回顾了雷锋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道路,生动呈现了新时期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延续。同时,做好校外学习空间的扩展,全面延伸红色党史廉洁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比如,结合冬奥会、亚运会主题,开展“一起向未来”迎奥运、迎亚运图片巡回展,继在宁波市城市展览馆开幕后,先后在辖区20余个社区、中小学校巡展,历时一个多月,让更多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奥运、了解亚运,感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二是多功能整合,生成多样化学习资源。以增强市民廉洁文化学习体验为目标,全方位整合社区能人、教师达人、热心市民、学员、志愿者的资源,以实物、画报、艺术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如,党史廉洁文化纪念馆长期展出建国以来党史画报133幅、党史文献实物200多件;红色廉洁文化体验基地共200平方,陈列的画报、艺术作品均来自于成校志愿者、学员、热心市民等;也有学员生成的红色资源:钩针系列、书法系列、剪纸系列、舞蹈、器乐等红色课程资源数十个。

三是数字赋能,打造VR实景感受。体验基地场地有限,为了让更多市民体验廉洁文化党史教育课程,成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线下的课程资源搬到了网上,建成了成校VR手机云游党史馆模式。此外,积极推出“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模式,面向全区教育教育系统万余名教师推出周二“云夜学”暨“画报里的红色故事汇”活动,通过4位亲历者或后人的讲述,感受着共产党人百年的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5、多跨式强化课程管理

课程的管理与推广,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意向重要工作。 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以志愿者王博老师为主力,组织学校党员、热心学员全面熟悉红色文化体验学习内容,认真做好市民参观体验的讲解服务,争当红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者和宣讲员。推出“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模式。面向全区教育系统万余名教师推出周二“云夜学”暨“画报里的红色故事汇”活动,通过亲历者或后人的讲述,感悟百年党史辉煌成就,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建立跨系统、跨部门、跨单位的红色文化推广模式。努力向区内外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推广,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2023年2月至今,陈辉明钩针工作室的红色主题作品、迎亚运部分作品、天安门花篮、神州十六发射成功等作品在宁波市教育博物馆长期展示,去年3月5日专门为宁波晚报小记者在市教育博物馆内上了一堂“巧手钩萌兔”的指尖上的非遗体验课。去年12月26日,结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主题,由区教育局、区关工委、区德培小学和东海舰队后勤92012部队联合组织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专场纪念活动,同时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摄影作品先后送到近20所中小学、近30个社区作巡回展,志愿者王博老师应邀到92012部队为上千官兵先后做了5场专题报告,同时又为社区市民和中小学生做了12场专题报告。不断扩大红色文化体验课程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项目实施成效

1.盘活了红色资源,传播了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盘活了沉睡中的红色资源。让各行各业的人员有机会近距离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据不完全统计,自课程推出以来,共有82个学校党(团)支部、48个街道(社区)、近158个中小学研学团队,48650人次参与体验学习。“虽然我每年都会和孩子们说说雷锋的故事。但这么详尽、全面的雷锋事迹展览还是第一次看到。”辖区90后董吉波老师在参观完“雷锋事迹长廊”后,收获满满。

利用新闻媒体、讲座、展览、文艺演出、手机自媒体、“VR云游”等多种方式,扩大了社区教育红色文化传播方式。2023年1月新春之际,以“红船”“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祝福祖国大花篮”等9幅红色主题钩织作品在宁波市教育博物馆展出至今,深得参观领导和市民喜爱。2023年3月,陈辉明老师指导宁波晚报小记者钩织“五星红旗”体验红妆乐趣,传承爱国之情,在场陪同的家长无比动容,现代金报、宁波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此进行报道。

画报里的故事会.png

鄞州电视台报道.png

2021.9.18陈辉明钩针 工作室创作的作品在浙江卫视中国蓝栏目播放.jpg

2021.3.5 宁波晚报头版转A02 03版  雷锋事迹长廊火了.jpg

红色主题课程资源大型钩织作品花篮向二十大献礼.jpg

宁波有个“雷锋事迹长廊” 120余幅画报记录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变迁.png

(迎国庆·祝福)织花篮绘长卷 礼赞新时代.png

人民日报海外报道.jpg

学习强国.jpg

鄞州日报2021.7.22 红色党史教育体验基地获评区首批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实践案例.jpg

2021.4.25鄞州日报周刊 历史实物见证党史百年峥嵘.jpg

鄞州日报2021.2.28 第2版 他为孩子们办了一场雷锋事迹展.jpg

文明实践丨心在一起,就是年!社区文艺团邀您“艺”起留甬过大年.png

红色传承丨鄞州区“画报里的红色故事汇” 讲述身边的党史故事.png

2021.3.5 现代金报A09版 宁波有个“雷锋事迹长廊”.png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鄞州这场跨越时间的展览,有力量,有感动,有传承.png

这件《红军过草地》作品,钩针创作的凤凰网宁波_凤凰网.png

这件《红军过草地》作品,钩针创作的-今日头条.png

优化社区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将红色文化与青少年研学活动相结合。2023年暑期,城北成校推出了“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鄞州区城北成校暑期红色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历时15天,共计接待学生63批次,参加研学学生681人,家长456人,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该研学活动案例同时获得了宁波市教育颁发的市优秀夏令营案例。

2.锤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

强化社区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队伍建设。通过一个个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次次红色文化的讲解,广大教师加深了对百年党史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组建了一支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王博、陈辉明、刘波波等骨干志愿者引领的专兼职相结合、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目前参与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有189人。其中有一位教师成为宁波市首届四有教师,两位教师成为区四有教师,一位教师成为全国首届社区教育新秀,三位志愿者教师成为宁波市百姓学习之星。

提升了社区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队伍素养。以红色文化体验课程为素材的论文《用心、用情,挖掘身边教育资源》获得宁波市社区教育论文二等奖,课题《体验式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路径的实践研究》荣获2021年度宁波市成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申报成为市级成人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目前正在课题实施中,《红色文化体验课程建设的实践》一文发表在“中国社区教育”刊物2023年第6期。

3.丰富了学校课程,提升了学校形象

 红色文化体验课程的建设,极大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建设上,侧重于党的历史发展(精选132幅画报代表作在602专用教室展示);关爱社会、热爱祖国(以雷锋事迹长廊为例);了解当地红色非遗风俗民情(钩织创作十里红妆);产教融合、促进共富工坊发展(创作红色小作品展示买卖)等四大类红色文化元素的渗透。项目实施期间,一位志愿者老师创编以红色主题为特色的钩针教学获评浙江省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提升学校形象,赢得良好口碑。新闻媒体的大幅度宣传报道、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大量体验参与,课程学习资源的大量积累传播,多个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诸多领导和考察团的调研参观……极大提升了学校形象,赢得了市民的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