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的基本情况及背景
山湾渔村被誉为“浙北最后一个渔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这里,渔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了无数的经验财富,小小的山湾渔村孕育出了渔工号子、渔网编制技艺、虾饼工艺、这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湖原有乍浦山湾渔业村、水口渔业村、白沙湾渔业村。而乍浦山湾渔业村被称为“浙北最后一个渔业村”,位于乍浦镇最南端,属于山湾社区管辖。
山湾渔村,位于乍浦镇最南端,汤山南麓,杭州湾山湾之畔。北靠汤山,东依灯光山,西接汤山公园,南临杭州湾,区域占地面积6.9公顷。这里的渔民们有着质朴的民风和豪爽的性格,是一个以出海捕鱼为生的村庄。
山湾渔村被称为“浙北最后一个渔业村”,位于乍浦镇最南端,汤山脚下,杭州湾之畔。北靠汤山,东依灯光山,西接汤山公园,南临东海,区域占地面积6.9公顷。历史上的山湾渔村是乍浦镇唯一一个专门从事海上渔业生产的渔民村,这里的渔民们有着质朴的民风和豪爽的性格,渔民们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山湾东首建起了石油码头,西首建起了乍浦港,加上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捕鱼成本的增加,原本辉煌的渔业渐渐没落了。2014年8月,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山湾渔村进行了转产转业,原有98条渔船全部顺利拆解,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合股组建成立了山湾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山湾渔村地理位置特殊,居民房屋有的沿海堤而建、有的依山体而建,多次受到海水倒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村内道路狭窄消防设施缺乏、村民房屋老旧等等,为彻底解决这些安全隐患, 2021年12月山湾渔村启动了山湾区块整体搬迁,“浙北最后一个渔业村”慢慢成为记忆。
虽然乍浦山湾渔村已经整体拆迁,但是乍浦山湾渔村的非遗文化、传统技能、渔具文化、渔民文化、赶海文化、渔俗文化等渔业文化既是山湾渔村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渔民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渔民们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山湾渔民的团结友好、协调的有力基础。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湾社区的特色文化。这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渔俗是乍浦山湾渔民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走过了近二百年,它是乍浦山湾渔民在这杭州湾海域写下的一部厚重的文化。
传承渔业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不仅作为乍浦的一份子,而且是山湾渔民的后代,保护和传承乍浦山湾渔业文化,将渔民文化、渔业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让人们了解渔村过往、了解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主要做法,以确保山湾渔业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学校和其他社区开展山湾特有的《渔网编制技艺》、《渔工号子》《虾饼工艺》《乍浦海鲜干货制作技艺》非遗展,“渔”具展、“渔”市场、《山湾渔业文化特色课程》的讲座、品虾饼做虾饼体验、照片展、参观天妃小学全国师生非遗文化传承陶艺教学成果展、山湾渔文化知识竞答比赛、老渔民讲故事等系列综合活动。
社区动员党员、小组长、网格长、青年骨干、积极分子及学生师生组成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平师附小、天妃小学、乍浦镇各社区等单位的志愿者们共同参与,开展一系列非遗和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志愿者活动,人人参与进来,来扩大渔文化的影响,达到做渔文化守护者的目的。
“渔”见乍浦 传承渔民非遗项目的开展,有一定的计划和活动的安排,可以为师生、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和实际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传承渔业非遗文化。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乍浦渔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认识,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渔业非遗文化的价值。
2、目前开展的活动方式如下:
1.文化非遗展:将《渔网编制技艺》《渔工号子》《虾饼制作工艺》《乍浦海鲜干货制作技艺》山湾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嘉兴、平湖、乍浦参加各类民俗活动,并进行展示与体验,将感受山湾社区渔业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渔民渔具和生活用具的展示:在山湾社区的渔文化展示馆里,山湾社区收集到渔民生产器具品种60余类,数量100余件,将这些渔民生产器具展示给观众。其中包括耳熟能详的梭子、扁担、木榔头、圆箩、土沓等多种器具,也有稀少难见的摇车芯、70年代的船轮(方向盘)、石桩头、竹刨子、麻制渔网等器具。
从收集渔民的器具中我们也难发现如下特点:一、品类多,包括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器具以及渔民用船证件。二、大量渔业辅助工具是渔民凭借坚韧意志和勤劳双手制作而成的,如手拉转、发片、摇水簸箕、竹制扁担、木制榔头、前车芯、寸板、梭子、锯子以及骨桢等。三、存在着渔民特有文化价值。有些渔具无法复制,失去了就没有了。
3.山湾社区教学会议室:在社区教学会议室进行课堂教学,学习有关《山湾渔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观看《虾饼》和《虾干》的制作工艺。同时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渔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品虾饼、做虾饼。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山湾特色虾饼制作和品尝活动,事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虾饼的制作过程,品尝虾饼的美味口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5.山湾照片展。“忆”山湾,重温美好时刻。山湾社区近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收集关于山湾的照片和视频。活动以一场照片展览、视频观看的形式呈现,将山湾的海滨渔舟、美丽山湾、民俗民风、织网海韵、渔你“童”享、抗台抢险、技能篇、商铺篇、渔具篇等内容展示给观众。
6.山湾渔文化知识竞答比赛。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山湾渔业文化,联合杭师大附小开展山湾渔业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7.老渔民讲故事。邀请山湾老渔民为学生们讲渔民生活、捕鱼等系列故事。
8.非遗文化融合文艺团队。山湾社区根据《渔工号子》《渔网编织技艺》《虾饼工艺》融入到歌曲、小品、舞蹈中。2024年的舞蹈《渔家姑娘在海边》结合了山湾非遗渔网编织,而改编的舞蹈。
9.视频资源宣传。已拥有《渔工号子》舞蹈表演和歌曲视频,以及《虾饼工艺》的制作全视频。为市民和学生提供了更方便、更易懂的学习方式。
10.教学体验:参加渔网编织、挑扁担、观察指南针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及学生体验渔民渔文化的乐趣,增加他们的非遗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
总之,这些活动的开展和展示为市民及学生提供非常丰富和实际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传承渔业非遗文化。同时,一些丰富的资源也可以让市民及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渔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认识,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渔业非遗文化的价值。
3、“渔”见乍浦 传承渔民非遗项目特色
1.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湾渔村被称为“浙北最后一个渔业村”,位于乍浦镇最南端,汤山脚下,杭州湾之畔。北靠汤山,东依灯光山,西接汤山公园,南临东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空气好。
2.历史悠久:乍浦地处水陆要冲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朝时就有水军驻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水师部分官兵移师乍浦,镇守西山海域(即今乍浦山湾)。此后,他们的后裔逐渐成为山湾渔民。山湾渔民常年以船为家,以风为伴。渔民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渔民们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这些闪着智慧之光的非遗文化是乍浦山湾渔民从大自然中总结出来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走过了几百年,它是乍浦山湾渔民在这杭州湾海域写下的一部厚重的文化。
3.独特的非遗技艺:山湾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文化遗产,虽然乍浦山湾渔村已经整体拆迁,但是乍浦山湾渔村的非遗文化、传统技能、渔具文化、渔民文化、赶海文化、渔俗文化等渔业文化既是山湾渔村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其山湾独特的《渔工号子》、《渔网编织技艺》、《虾饼工艺》、《乍浦海鲜干货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山湾渔民在社区的引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山湾渔民节、渔课堂、做虾饼品虾饼、渔文化照片展、渔民文艺晚会、渔民文化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山湾渔民的生活,也为外界了解和认识山湾渔业文化提供了机会。总之,山湾渔业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多样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同时,将渔文化主题活动融入暑假春泥计划、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中秋活动等各类活动,多元素丰富山湾社区活动。
5.参与人员多:社区动员党员、小组长、网格长、青年骨干、积极分子及学生师生组成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平师附小、天妃小学、乍浦镇各社区等单位的志愿者们共同参与,开展一系列非遗和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志愿者活动,人人参与进来,来扩大渔文化的影响,达到做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6.资金情况:在2023年,《山湾社区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项目》荣获乍浦镇第二届公益创投大赛项目二等奖,获得1万奖金,为“渔”见乍浦 传承渔民非遗品牌项目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以及在文化条线上也获得了部分的资金支持。
7.欢迎程度高:平湖西瓜灯会上的虾饼是平湖最受欢迎的摊位之一,虾饼外脆里香,味道鲜美,特别受人们喜爱,在组织做虾饼的活动时,同学们也是最爱的活动之一,即能动手做虾饼,又能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虾饼,同时也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
8.撰写《山湾渔业文化课程》:在2022年,山湾已撰写《山湾渔业文化课程》,通过《山湾渔业文化课程》的授课和传承,市民们和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书上的渔业知识,加深对山湾渔业文化的了解,更助于的学习和传承山湾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9.报道颇多:山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日乍浦的微信上拥有众多的报道,如:“五彩嘉兴行 魅力港区 五彩乍浦”——织渔网,唱渔工号子,感受独特的海洋文化,山湾织渔网表演参加平湖市非遗传承成果展演,走进校园“渔业文化 乡土情怀”大讲堂活动,遇见“山海情缘”专场文旅夜市点亮城市夜经济,“渔”你“童”享,虾味无穷”做虾饼活动等等共20余篇报道。
2024年,山湾社区邀请嘉兴市作家协会成员全星月老师撰写诗歌《山湾渔村的娃儿》。开展实地走访老渔民,深入了解当地渔俗文化,撰写多篇宣传报道,如《传承渔文化,了解山湾渔网里的历史》《传承渔文化,揭秘山湾渔民毛竹运用之道》《山湾渔工号子,唱响非遗传承之声》《从旧渔具中,领略山湾渔村的历史风韵》等,提升渔文化品牌宣传影响力。截止目前,关于山湾渔文化的活动报道共9篇,在今日乍浦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传承文明,弘扬文化,通过在文化宣传上的努力,更深入的让了人们了解渔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渔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4、项目的受益人群及效果
1.学生: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等阶段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山湾渔业文化课程,了解渔业非遗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培养对渔业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渔民及其家属:乍浦地区的渔民及其家属是该课程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山湾渔业文化课程,了解渔业生产的技术和流程,掌握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维护,从而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旅游者:乍浦地区是一个山海文化的旅游胜地,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希望了解山湾的渔业文化。山湾渔业文化课程可以为这些游客提供专业的渔业文化知识和体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乍浦特色渔业文化,增强旅游体验的感受。
4.其他社会公众:对渔业文化感兴趣的其他社会公众也是该课程的服务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山湾渔业文化课程,了解渔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渔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和意识。
5.“渔”见乍浦 传承渔民非遗项目,四个非遗项目从2014年至今已有10余年,开展次数已有100余次,观看群众多达11万人次,对于乍浦独特的渔文化而言,其四大非遗影响力广,为市民及学生提供了感受渔民非遗的魅力,提高了人们对渔民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总之,山湾渔业文化课程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了对渔业文化感兴趣的各个人群,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丰富的、实际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维护渔业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