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⑪ 鸿图乡韵
时间:2025-10-0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论述达25次,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守住乡土文化的魂,扎深乡村社区的根,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洪桥(古称鸿桥)、图影南临弁山,北濒太湖,交织着底蕴深厚的吴越文化,留下了厚重而独特的文化积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文化在逐渐消失,更由于保护意识的淡薄和传承途径的单一,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成校的教育服务有地域性,能整合教育资源,采用多样教育手段,可形成乡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服务综合体,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途径。长兴县洪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号召,全力打造“鸿图乡韵”品牌项目,致力于挖掘、传承和弘扬本地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一、主要做法

“鸿图乡韵”项目的主题为“弘扬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旨在用品牌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深入挖掘鸿图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乡土文化的普及教育、主题学习、基地传习和数字化传播,创新乡土文化传承的终身教育路径与模式,助推鸿图乡土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留住乡音、记住乡韵,增强社区居民的乡土文化吸引力、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县内外成校的乡土文化传承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洪桥经验”。几年来,学校主要在项目机制、传承路径、支持保障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项目工作。

(一)加强项目建设顶层设计

1.强化组织领导,建好“领航图”

 长兴县洪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将“鸿图乡韵”品牌项目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成立了以乡镇分管领导为组长,成校校长为副组长,文化站站长、中小学(幼)校(园)长、成校教师等为组员的“鸿图乡韵”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各项工作。

2.出台项目方案,绘好“施工图”

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组织召开项目工作座谈会、村校企座谈会、项目规划研讨会等工作例会,在多方探寻、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洪桥成校“鸿图乡韵”品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整体目标、路径设计、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了通过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分三步走渐进式地打造“鸿图乡韵”品牌:2021—2022年是筑基固本。加强需求调研分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组建课程师资队伍,建立项目协同机制,面向不同人群开展乡土文化传承活动。2023-2024年是深化提升。建立鸿图乡土文化民家工作室,推进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扩大传承基地试点,探索数智融通、文旅融合的传承新模式,完成《鸿图乡土文化》编撰出版并开展赠书读书活动。2025-2026年是品牌推广。加强成果提炼、效果评估和宣传推广,系统总结项目建设成果,形成基于社区教育的乡土文化传承路径与模式,提升项目的品牌标识度。

(二)探索乡土文化传承路径

1.深入挖掘,提升乡土文化资源的厚度

传承好乡土文化的前提是挖掘阐释好乡土文化。2021年3月,学校启动《鸿图乡土文化》编纂工作,从组稿、修改到出版、校对,前后历时3年,新书于2024年1月正式出版,并被列入政府“兴书推荐”项目,该书成为目前本镇收录最丰富、整理最完备的乡土文化资源集。

2.多元协同,提升乡土文化传承的广度

发挥成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主阵地作用,面向辖区群众开设民俗节庆、非遗技艺、农耕文化等乡土课程。联合村社广泛开展“乡土文化进礼堂”活动,走进辖区企业举办“鸿图乡韵”主题宣讲,配合辖区学校共建乡土文化拓展课程,形成乡土文化传承的“三进”合力。

3.情景交融,提升乡土文化传播的深度

面向培训学员开展“行走的家乡文化”游学体验,让大家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组织村民开展“乡土文化大家说”沙龙活动,让大家畅谈家乡文化背后的故事;联合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开展跟着绘本读家乡民间故事,邀请乡贤名人讲述家乡文化典故,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认同感。每年教育服务8000 余人次。

(三)夯实品牌建设支持保障

1.提升队伍的专业力

学校邀请文化专业人士、非遗传人、民间能人以及村校企相关人员等,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各有所长的乡土文化传承教师和志愿者队伍。成立了以湖师院胡淑娟教授为领衔人的鸿图乡土文化传承民家工作室,组织成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工作研讨,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传承能力。

2.强化科研的引领力

深入学习乡土文化传承的理论成果,积极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成功申报中成协“特色建设项目实验基地”,乡土文化传承的实验项目和课程项目获县级立项,案例、论文获市级优秀,2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为明晰“鸿图乡韵”品牌的价值定位和操作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二、取得成效

(一)形成了项目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鸿图乡韵”项目建设得到了洪桥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镇政府拨款1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在统筹协调、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项目发挥好成校主体作用,成为资源汇集、传承教育和组织实施的设计员、协调员、服务员;项目凝聚各部门、学校、村社及企业的力量,在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师资供给、活动开展等方面强化资源整合,形成了“成校牵头、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项目工作机制。

(二)探索了乡土文化的“123”传承模式

项目建设中学校积极创新乡土文化传承的终身教育新路径新方法,初步构建了“123”传承模式:

“1”是发挥一个引领作用。即发挥胡淑娟乡土文化传承民家工作室在乡土文化资源挖掘、课程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由工作室成员组成“鸿图乡土文化宣讲团”,深入村社礼堂学堂,走进龙之梦动物园、雅仕酒店、大成纺织等辖区企业开展常态化主题宣讲。

“2”是创设两大传承载体。一是培训活动,面向居民开展普及式培训,民间故事、名人轶事、民俗民风、非遗体验等内容深受群众喜爱;面向培训学员进行嵌入式学习,将乡土文化宣讲作为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农民培训、老年教育的“开学第一课”必讲内容;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举办主题式活动,从文旅推荐官讲述红色故事、洪桥渔民的前生今世等分享活动,到乡土文化主题征文、小报千人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家长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数字平台。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倍增器。学校自编自导精心制作了《山图水影欢迎您》等文旅融合视频短片,让群众跟着诗词走读家乡,短片通过抖音发布3天的点击量突破1万,在辖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乡土文化传承插上了数字化翅膀。

“3”是建设三类传承基地。学校结合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少儿传承基地;依托文化礼堂的乡土文化资源,在陈家埭、小沉渎村等10个村共建礼堂传承基地;利用辖区各类非遗展馆资源,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形成了校校联动、村社共建、文旅融合的乡土文化传承共同体。

(三)实现了文化从资源到课程的转变

学校注重在文化传承中植入学习元素,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育人的同频共振。《鸿图乡土文化》出版后,举办新书推荐会,向县教育局、镇政府、辖区16个职能站所、23个村社、66家规上企业、2000多名学员以及辖区内外18所兄弟学校开展上门赠书,累计达3718本。赠书的同时,成校积极开展阅读分享和主题宣讲,达到37次、受众2.3万余人,实现了书本的课程价值与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正如图影小学学生在征文中写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图影人,但我不知道图影桥的故事,当我读完《鸿图乡土文化》一书,我才知道我们图影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此外,学校原创《樵夫与仙医》《龙舟不过图影桥》《大羊棚小羊棚》三个民间故事绘本,用于幼儿园绘本课程教学实践,让乡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四)形成了“鸿图乡韵”特色化品牌 

学校多年的项目实践中,明晰了项目的品牌定位、凝聚了项目的品牌内涵,体现了终身教育与乡镇成校在乡土文化传承中的应有价值和独特功能,形成了具有鲜明鸿图特色的品牌标识。品牌LOGO突出鸿图乡土文化气息和终身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鸿图”代表洪桥和图影,“乡韵”指乡土文化韵味,书法字体展现文化气息,通过教育场景与生活实践的联结,让“乡韵”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活态系统,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彰显成校的教育功能。

图 “鸿图乡韵”品牌LOGO

三、未来展望

文化传承与品牌项目建设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几年来,洪桥成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健全项目工作机制、深化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丰富文化传承教育载体、强化文化传播数智赋能,讲好乡土文化背后的故事,不断增强乡土文化传承的协同力和创新力,持续提升“鸿图乡韵”品牌的内生力和影响力。